佛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了张维迎qabce1hx [复制链接]

1#
天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别了,张维迎


张维迎离开北大光华学院院长的职位,保留北大校长助理职务,这本来是北大内部正常的人事变动,为什么却会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甚至是不小的反响?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早在1983年,张维迎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为钱正名》一文,提出“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的惊人之语。文章刊登后,张维迎旋即陷入了一场大批判。近年来,张维迎提出“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穷人上不起学是因为学费太低”,“垄断国企是一种全员寻租”,这些观点都引起很大争议。加上“邹恒甫被开除”事件等,令张维迎身边一直新闻不断。其实,对张维迎的争议已经超越了对其人本身,作为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领*人物之一的张维迎,对其的争议的实质,是对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之争。而带有真理性的结论,并不是从简单的一概肯定或者一概否定中能够得出的。对其的观点过去的完全追崇和现在可能出现的完全排斥,都可能是片面的。应该肯定,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张维迎在内的一大批经济学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功不可没,而张维迎之所以后来引起那么多的争议,他个人的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论固然是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以他为代表的一些人的把西方的那一套经济学理论绝对化和教条化以及同中国的实践相脱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说法没有过时,不是仅仅适用于拨乱反正时期,而是适用于我们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检验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关键是看实践检验的结果,而不是看某位领导人或者权威人士怎么说,3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受挫,本身就是一种检验结果,结论当然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全面否定,但起码说明某种经济学理论不仅在原来没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会有个“水土”“服”不“服”的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就算是在像美国这样的实行市场经济的老牌国家中也会出现由于理论的缺陷导致的弊端显露和与变化中的新情况不相适应的情况。笔者在自己的博文《如此专家》中曾经这样批评一些专家。我联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家,找了一个医生,让他给家里的一个驼背的病人治病,结果那医生找来一块门板压在平躺在地上的病人身上,然后他自己站到门板上拼命地跳,最后,病人的背虽然不驼了,但人也死了。病人的家属跟那医生论理,那医生回答说,我只管治病,谁管你死活?我还联想起五次“反围剿”时期,李德以中国红*的“太上皇”自居,把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教条化,鼓吹“御敌于国门之外”,强迫红*与数倍于己而且装备精良的敌*硬拼,在已经造成红*指战员大量伤亡的情况下,不仅不自省,不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任何反思,反而要枪毙那些浴血奋战的幸存者,并且对反对他的做法的人进行无情打击。以上两个事情与某些专家的所作所为的确有不少共同之处。其实人们否定的不是那些专家本人及其理论观点,而是被他们绝对化教条化的理论和他们把某些理论绝对化教条化的行为本身。包括张维迎在内的某些经济学家除非他们真的是如人们传言的那样,已经用理论来为某些既得利益集团代言来换取好处,否则任何一位有责任感的专家都应该有一种源于良知的自我理论反思,张维迎也一样,假如像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发生在中国,后果将如何,张维迎应该很清楚。而这时候,张维迎却在他的《市场的逻辑》一书中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社会上又开始蔓延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和不信任,这种误解和不信任如果演变为更多的反市场*策,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比环境破坏的后果更严重。”当然,我宁可把此理解成为一种善意的提醒,如果是无视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刻意固执己见,那就起码是不厚道了。在北大这块热土上,产生过中国现代史上不少叱诧风云的仁人志士,但也走出过类似“范跑跑”这样的另类人物,当然那只是个案和个人行为。但张维迎就不同了,作为北大光华学院的前院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北大。虽然北大的前校长蔡元培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然而,在北大的经济学界,思想自由的确有余,但兼容并包略嫌不足,好像只有张维迎一家之言了,因此,面对张维迎这么一个有争论的而且负面影响不小的人物,北大的处理好像有点迟了。但愿新院长能够真正开启兼容并包之风。别了,张维迎。他是被一些人捧上神坛的,现在走下神坛对于他来说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我们送走的是一个中国经济学界“李德”式的张维迎,希望迎来一个新的张维迎,希望他继续为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尽力。以他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把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绝对化和教条化是不对的,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又走上另外一个极端,那就会被笔者所理解的他的善意的提醒所不幸言中,那么真理就会又回到他的手里了。张维迎的简历中介绍他出身于一个农村贫苦家庭,这好办,说明他起码曾经对民间的疾苦有过切肤之痛,因此张维迎如果还想有作为,就应该走下金字塔,走出书堆,尤其是那些洋书堆,到社会的底层中去,到弱势群体中去,只要他良知未泯,还有点实事求是精神的话,我相信他会有新的发现。本人博客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