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ft/文/咖啡小芝士
你们总说从咖啡里,喝出“果香”、“花香”,我怎么觉得都一样?
我们总能听到咖啡从业者们,描述咖啡的时候,会用“果酸”、“花香”、“梅果味”、“坚果味”、“焦糖味”等等词来形容,就好像他们喝的不是咖啡,而是花园,或果园。
而大部分人在喝咖啡的时候,我们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哇,好香!”,如果再问,然后呢,还有什么?也许大家会说“没有了,就是很香”,也感觉不出来哪一杯更好喝,只是觉得都一样!好像喝了一杯假咖啡~
更有甚者,从来不喝原味咖啡,即使点了一杯很贵的单品,咖啡端上了,先加糖、加奶,也不在乎什么咖啡本身的风味。可是这样的喝法,真的是有点浪费咖啡、浪费钱呀~
那么怎么样才能在咖啡这杯深色的液体里,喝出那么复杂多层次的风味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咖啡中的酸、甜、苦、醇来源于哪里;
其次,你需要知道品一杯咖啡,我们需要用到的器官;
再者,你需要知道一些具体的味道是怎么喝出来的;
最后,再来细品一杯咖啡,看它究竟如何。
1、咖啡中的酸、甜、苦、醇来源于哪里?
酸:咖啡果实从青涩到成熟,经历了水果一样的变化过程,咖啡豆是包裹在其中的种子,自然有果味的渗透,而且咖啡中本身含有多种酸类物质,像柠檬酸、苹果酸、醋酸等。
苦:咖啡中含有较多的绿原酸,烘焙过程中分解出奎宁酸和咖啡酸,是咖啡苦的来源之一;另一个是根据烘焙度,通常出现在深烘焙的咖啡豆,烘焙过程中焦糖化反应过度,因为产生焦苦味。
甜:甜一方面来源于咖啡果实的甜感,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来源于烘焙过程中的焦糖化反应。
醇:咖啡香醇主要是咖啡在萃取过程中,萃取出的油脂,就像espresso的油脂越厚,咖啡越香醇,咖啡中油脂含量因品种和萃取方式不同。
2、品咖啡,我们用到的器官
品咖啡,不光靠喝,同时靠闻。很多人的嗅觉和味觉非常灵敏,能很快捕捉到咖啡中的味道,也有人需要不断地喝,不断寻找和熟悉。
并在咖啡的发展过程中,咖啡的品质逐渐上升,大家对咖啡口感的描述,从抽象的香苦甘醇变成了现在具象的单种水果味、花香味、或坚果味,在舌尖上的味蕾去越铺越宽,风味更加复杂、多样。
嗅觉上,从研磨之后的干香、到萃取时的湿香,同样更佳复杂和精彩。
3、那些具体的味道是怎么品鉴出来的?
有人之所以能喝出某种水果或干果的味道,前提是他有味觉记忆,就像肌肉记忆一样。
你想喝出咖啡中的柑橘味,首先你要知道柑橘是什么味,要对它最有代表性的味道很熟悉,这样你在咖啡中喝到这个味道时,你才会联想到柑橘,才会知道这款咖啡有柑橘的香气。另外,像其他的莓果味、地瓜味、佛手柑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
这种感觉是比较主观的,每个人对味觉和嗅觉的感知不一样,所以很有可能同一杯咖啡,他喝出的味道,跟你喝出的味道并不一样,前提是你的味觉和嗅觉感知足够准确,并且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
否则,你在自己品咖啡的时候,可能还是什么都喝不出来。
这种味觉记忆,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增强自己对味觉的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比如单种水果的味道,橙子、苹果、蓝莓、草莓各自什么味道;同一种水果不同形态下又是什么味道,比如苹果、苹果干、青苹果、红苹果各自什么味道。
咖啡品鉴学习中有专门的闻香瓶,通过闻各种闻香瓶里的味道,来加强自己的味觉记忆。
咖啡精品协会对咖啡的评分是,把咖啡杯测后的嗅觉和味觉分数化,得出的分数就是咖啡豆的水平。
尽管判断标准都是由专业的高水平咖啡人来评判,但也不能说明哪一款豆子拿了高分就一定好喝,哪一款豆子得了低分就不值得喝,主要还是自己要本着探索的心态,暂且忘掉别人对它的评价,去享受这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