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黔南大山变身大湾区ldquo菜篮子 [复制链接]

1#

龙里县湾滩河镇现代高效生态示范园区有一片面积近14万平方米的连片蔬菜大棚,从空中看去,银白色的塑料大棚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座座给村民带来财富的银山一样,蔚为壮观。去年,南沙区提供了近万元资金帮助当地建设的这片蔬菜的大棚,不仅带动了当地多户贫困户,多贫困人口脱贫,这里生产的西红柿、*瓜、生菜、白菜等蔬菜还远销到广州等地,贵州的小山村成了大湾区的“菜篮子”。

戳视频,看详情↓

大棚带动农民增收和务工回流

仲夏时节,正是蔬菜种植的旺季。在湾滩河镇园区村的蔬菜大棚里,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西红柿苗已开始开花,几名当地农民正在大棚内扎架。郑大娘是村里的贫苦户,她告诉小南,现在她在这里帮忙种菜,每天大概有60、70元钱的收入,加上年底的分红,家里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我们园区以前是露天种植蔬菜,去年有了南沙区的帮扶,建设了蔬菜大棚,有了大棚后,吸引了很多种植大户过来,也带动了很多农户务工。”湾滩河镇农林水中心主任魏明艳告诉小南,大棚每年可以带动用工2万多人次,务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可以给贫困人口每月带来近元的收入。

大棚建好之后,除了让村民增收,还吸引了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工作。“我们这边从外面返乡回来的很多,相比之下在家乡工作,还可以照顾家里人,收入也还算可以。”贵州百顺劳务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罗英告诉小南,仅他们公司就有二三十从外地返乡的工人,现在他们每个月大概都可以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龙里县圣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解道矫是大棚的种植大户,他告诉小南,有了大棚后,蔬菜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很多,“以前我们西红柿是露天种植,每年到了收获季节,要是碰到雨水多,西红柿很容易烂。”解道矫说,现在产量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蔬菜品质好了价格也上去了。

更让解道矫放心的是,南沙区还帮他拓宽了销路,现在他的蔬菜可以直接运到广州的江南市场,而去还免去了入场费和停车费,从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果蔬集散市场,这些蔬菜可以卖到大湾区各地。“南沙区的领导还帮我们的对接了广州那边的几所大学,通过农校合作,让我们的蔬菜直接进到学校食堂。帮我们解决销路问题,让我们更多的信心去种植蔬菜,就像给我们上了一份保险一样。”

“黔货”从南沙走向粤港澳

除了大棚里的蔬菜外,南沙区帮扶团队还积极推动“黔货出山”,不断扩大消费扶贫规模,让更多当地农特产品走进大湾区。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今年四月底,在南沙天后宫举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上,龙里县组织了县内10余家企业,携带菊花系列、辣子鸡系列、葛根系列、刺梨干果、刺梨果脯、刺梨饮料等50余种特色农产品在南沙天后宫景区、广州南沙中心农贸市场进行展销。

文化节期间,位于南沙中心市场的龙里县农特产品展示销售中心也正式开张营业。南沙团区委也在“创汇谷”港澳青年文创社区设立了黔货出山“黔货专区”,集中展示黔南州三县的农特产品和非遗文化作品,并在线上开设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