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突突”……空旷的田野里,伴随着旋耕机的作业声,土地被翻挖整理,拉开了隆昌市响石镇种植佛手瓜的序幕。
严龙江戴着草帽,拿着锄头,在旋耕机后面指导村民种植佛手瓜。
(严龙江种植佛手瓜)
(指导村民种瓜)
年,严龙江成立响石镇润农粮油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年,已从成立之初的5人,发展成拥有户社员,土地余亩,涉及柑橘、稻渔、养殖、大米加工等产业的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年,合作社获评“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年,严龙江被授予“内江市返乡下乡创业明星”称号。
初心:要让土地“活”起来
年,严龙江出生在响石镇*龙村。作为一个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农。
年,严龙江外出打工。年,为照顾父母,他回到响石镇,就近务农、务工。
“我在农村长大,对农业有很深的感情。”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在外务工,看着村里的荒地越来越多,严龙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不能让土地抛荒。”出自农村人骨子里对土地的珍惜,成就了严龙江决定干农业的初心。年,他创立响石镇润农粮油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记者日前来到合作社,刚从佛手瓜种植地赶回来的严龙江,站在*龙村柑橘园内,接受记者的采访。嗅着清冽的柑橘花香,回忆起一路走来的点滴,他不禁感慨万千。
“你看,这些花开得多好,这些树今年就要挂果。”严龙江笑着告诉记者,爱媛38号每斤售价3元左右,明日见10元左右,长叶香橙4元左右,今年销售额预计在10万元左右。
据悉,合作社现有的余亩土地,都种上了柑橘、水稻、玉米、高粱、红苕、大豆、佛手瓜等作物。
“种什么,我们都经过了一番考察的!”严龙江说,就拿今年种的50亩佛手瓜来说,这些佛手瓜主要是吃尖,被称为龙须菜。亩产多斤,售价6元/斤,掐完龙须菜,每亩还能采收几千斤佛手瓜,经济效益非很高。
看着成片的庄稼,说着自己的“庄稼经”,严龙江露出了老农般欣慰的笑容。
执着:土里也能长出“金子”
年,合作社总收入余万元,为户社员分红1万多元。
“现在虽然发展势头较好,成立初期还是遇到过不少困难。”严龙江感慨。
稻鱼共生是一个不错的农业模式。水稻为鱼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为水稻田除草、增肥、吞食害虫。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经济效益肯定更高。
年,严龙江贷款5万元,往亩稻田里投放了鱼苗,原本以为可以大赚一笔,结果不但没有挣钱,反而亏了2万多元。
原来,稻田养鱼,要求水位较深。但合作社周围没有大河,水源匮乏。“如果连降暴雨,大水会将鱼儿冲走,干旱时间太长,鱼儿又会死。”年夏季,因为一场干旱,稻田里的水几乎都干了,看着一堆堆的死鱼,严龙江非常心痛。
好在失败并没有将严龙江打倒,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没有考虑自然条件,没有从实际出发……”严龙江不断总结失败原因,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名堂,让土里长出“金子”。
第二年,他将稻田养鱼的面积缩小到90亩,只选择保水条件好的稻田,同时与镇上取得联系,确保干旱期的稻田用水。
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实现鱼儿产量斤左右,水稻产量00斤左右。一对比,严龙江发现稻鱼模式比单纯种水稻利润高出不少。
正当他为这个认知兴奋不已,准备大干一场时,农村劳动力匮乏,又成了摆在严龙江面前的难题。
“一台旋耕机一天至少能耕10多亩地,是人工作业效率的20倍以上。”经过一番考察,严龙江引入了农业机械,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先后购进无人机、联合收割机、旋耕机、烘干机等。
“农民卖稻谷价格太低,如果卖大米价格将提高20%。去年合作社稻谷产量在吨左右,如果改售卖稻谷为售卖大米,乡亲们的收入必将再往上升一截。”好不容易解决劳动力问题的严龙江,又开始操心新的问题。
目前,专合社已新增稻谷加工车间,稻谷脱粒机已安装好,一旁摆着部分大米样品。今年合作社稻谷收获后,将正式对外销售自产大米。
(严龙江介绍合作社大米样品)
梦想: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村民管兆英为人勤快,是该村的低保兜底户,严龙江只要有活儿,首先就会想到她。今年3月,管兆英拿到了元的工资。“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又能照顾孩子。”管兆英说,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前几年,村民肖乾洪因母亲生病,一家人陷入了贫困。脱贫后,为了让肖乾洪不再返贫,严龙江把肖乾洪拉入合作社,让其管理部分面积的高粱和水稻。“在田里干活,每天有60元的工资,年终还有20%的绩效。”肖乾洪说,他一年有两万元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据悉,合作社为周边30多位农户提供了工作岗位,实现人均年增收元左右,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以上。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严龙江说,他将继续在田野上辛勤耕耘,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乡亲日子越过越好。
(来源:i内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