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楞严经卷一佛手飞出妙宝光,示喻大众何为
TUhjnbcbe - 2024/6/7 22:30:00

憍陈如两个譬喻非常形象。妄心就好比是旅客,无论来了多久,终究是要走的。妄心又就好比是虚空中的尘埃,总是摇动无住的。如果把妄心当作真实,就会白白受苦。一女子丈夫死后,悲伤不已,不能自拔。后在寺院遇到法师诉说其苦,法师问:“你没结婚前,不是也很快乐吗?”女子由此幡然醒悟。世间事就是这样,再恩爱的夫妻,也不过是妄心的幻相,是客尘,有来就会有去,有生就会有灭。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

这时候,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成拳。屈合之后又复伸开为掌,伸开之后又复屈合为拳。对阿难说:“你现在见到了什么?”阿难说:“我见到如来的百宝轮掌,在大众前,开了又合,合了又开。”

阿难回答说:“世尊的宝手在大众前开合。我的眼睛见到如来的宝手自开自合,不是我的见觉之性有开有合。”

看来,阿难听懂了前面憍陈如的两个譬喻,已经悟得“客尘”妄动,见性不动的义理。

佛又继续追问道:“谁动谁静呢?”阿难回答说:“佛的宝手手不住地开合,而我的见觉之性,尚且没有静相,谈什么谁为无住呢?”佛说:“就是这样的”’

佛指屈伸开合就相当于虚空中的无住尘埃,而虚空就相当于见性。尘埃飘飘摇摇,需要依托虚空,凡夫有谁见到过虚空的动相呢?既然虚空没有动相,又何来的静相呢?

不过,这里谈虚空寂然不动,仍然是方便譬喻。在佛教里,因为虚空和真空很类似,故而常以虚空来譬喻真空。其实,虚空也是有虚空相的。修行人修行到一定境界,便会虚空粉碎、见到真心本空。

阿难至此,已经能够领悟眼见外缘与见性不动的道理。

如来于是从他的轮掌中,飞出一束宝光,在阿难的右边,阿难便转头向右望。又放出一束光,在阿难的左边,阿难又转头向左望。佛陀问阿难:“你的头今日为何左右摇动呢?”阿难说:“我看见如来放出宝光,来到我的左右,所以我左右观看,头就自然跟着左右摇动了。”

佛陀掌中放光,令阿难左顾右盼。佛陀讲课中,常常会以神变为教学手段。这令我想起昔年课堂老师扔粉笔头的事。枯燥的课堂里,偶尔发生这么几次,还是挺令人印象深刻的。

佛陀问道:“阿难,你左顾右盼看佛光,是你的头左右转动呢?还是你的见性左右转动?”阿难回答说:“世尊,是我的头自己左右转动,而我的见性,尚且没有止静,哪里会有摇动呢?”佛说:“是这个理”。

阿难至此,已经于摇动的身境中,领悟出见性不动的义理。

见性本自湛然圆满,与眼见、身境等全不相干。或许我们还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小时候的见性和长大成人之后的见性有区别吗?戴上眼镜之前的见性与戴上眼镜之后的见性有区别吗?如果能亲自体会到“见性”这个不动摇定体,这就是前面阿难一直希求的奢摩他定,也就是楞严大定。

于是如来普遍昭告大众说:“若是又有众生问时,就告诉他们这个‘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的客尘义理。你们都已经观见阿难的头自己左右动摇,但见性并没有随之左右动摇。你们又观见我的手自己有开有合,但见性并没有随之舒展卷曲。为什么你们现在反而以妄动为自身、以妄动为真实之境,从开始到最终,念念都是生灭妄心,反而遗落忘失了真心本性,以致于颠倒行事呢?如果自性之心失去真常,就会认外物为自己,轮回在妄心之中,随着妄心自取流转。”

就像前面的那个女子,当她攀缘恩爱为自性时,就随着恩爱的生灭而自取烦恼。

《楞严经》第一卷结束

1
查看完整版本: 楞严经卷一佛手飞出妙宝光,示喻大众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