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晓锐
民国时期,上海有位“棉纱大王”,名叫金锡之,为表对其母的孝心,他在家乡苏州东山镇建了一座宅子,名为“春在楼”,该楼的雕花艺术堪称奇绝,而楼主大起大落的命运亦成为今人谈及“春在楼”时绕不开的话题。
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松园弄内,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宅,该楼许多地方有雕花,样式多又特别精美,来游览的人无不惊叹,又不免感慨:这雕花未免也太多了吧?看来宅子的主人一定有着非比寻常的财力啊!这座老宅,就是有着“江南第一雕花楼”称号的东山雕花楼,名叫“春在楼”。
而宅子的主人便是人称“棉纱大王”的苏州东山人金锡之。
要说这“春在楼”缘何有“江南第一雕花楼”的称号,还得先从金锡之发家后说起。
雕花楼的内部庭院
1
缘何建楼?
金锡之,祖居东山镇东茭田。金家的老宅,即今雕花楼南侧的“亲德堂”。金锡之的父亲金声和,为一当铺小职员,过世又早,致使金锡之儿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做手工度日,让他勉强读了几年私塾。
成年后,金锡之去上海浦东做典当生意,后又开了一家纱行,改做棉纱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向英国的怡和纱厂订了一批货,因大战爆发,货未发出,直到大战结束,对方才将货送到。大战后棉纱价格暴涨,而这批货对方仍按原价供给,金锡之因此发了大财。
赚了第一桶金后,金锡之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累积了不少财富。作为家族里出了名的大孝子,金锡之把老母亲接到上海居住。然而,金母盼儿落叶归根,要他回乡兴建土木。金锡之卖掉自己在上海的一处房产,得了17万大洋,将钱全部用于家乡建房。
雕花楼的天井
金锡之先是在家乡买下了老宅东面的一排平房,并与住在北侧的邻居协商好,购得他家的一些房屋和果园,以扩大新楼地基,然后请人设计图纸。
据金锡之的后裔金徵霖老先生介绍,最初的设计图纸中,花园是很大的,后因北邻抬高地价,金家无法接受,不得已才将花园的面积缩小。
设计方案确定后,金锡之由于商务繁忙,无暇在家乡久留,便全权委托在老家的兄弟金植之操办此事。
年,金植之请来工匠,其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百业萧条,建筑业尤甚。为多挣些工钱,工匠们串通金植之,背着金锡之大大提高了建筑用工的规格,使得整幢大楼“无处不雕,无处不刻”。而当从上海回来的金锡之得知仅大门上的砖雕就造价高达块银元时,十分恼火。
然而木已成舟,17万银元一分不剩,全花了出去。历时三年,“春在楼”才竣工。
为让自己的老母了却了一桩夙愿,金锡之虽然为当了冤大头而心有愤懑,却也无可奈何。古人讲“顺者为孝”,这一点,金锡之是懂得的。
2
“春在楼”的建筑布局
“春在楼”是东山雕花楼的名字。至于此名的来源,一种说法是,“春在”是金氏兄弟从苏州老乡、著名学者俞樾那儿得来的灵感。俞樾曾有“花落春仍在”的名句,且有用来讲学的“春在堂”;别一种说法是,“春在楼”的宅门朝东而开,俗话有“向阳门第春常在”,故得名“春在”。不管哪种说法,“春在”皆表达了“万年长青”的意思。
远观春在楼黑色风火墙分外明显
春在楼的外围是一面20多米高的黑色风火墙,两侧夹以徽派的马头墙,使“春在楼”远远看去,像一座神秘的城堡。宅子坐西朝东,有房屋百间,平面呈两进五开间的院落式布局。一条清晰的中轴线贯穿整个建筑,自外至内依次分布照墙、门楼、前楼、后楼,北面有花园,南面是老宅“亲德堂”,西面是附房杂间。这是民国时当地民居较为典型的布局方式。
前后楼之间,隔以天井。
春在楼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繁复的装饰,砖雕、木雕、堆塑、彩绘、壁画等装饰手法全都用上了,装饰风格则极富中西合璧之味。
3
“春在楼”的雕花艺术
门楼:正面门楼的砖雕分三层,中坊“天锡纯嘏”4个大字,寓意为天赐洪福,左右兜肚雕的是《三国演义》中“古城相会”和“古城释疑”的故事,皆表达忠孝仁义的德行;上坊雕灵芝、牡丹、菊花、兰花、佛手、祥云等图案;下坊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图案,均是吉祥之意。
门楼朝外的一面
进了大门,回头继续看门楼上的砖雕,比正面更繁复更精彩。与“天锡纯嘏”相对应,这边中坊写的是“聿修厥德”四个字,为清代书法家尹立勋所题,意为修行积德,左右兜肚雕的是“尧舜禅让”和“文王访贤”的故事,借此寓意德贤兼备;上坊的雕刻内容是王母娘娘办蟠桃盛会,八仙庆寿的场面,取“寿”的意思;接下来一栏雕了10只梅花鹿,既有“十全十美”又有“禄”的意思;下坊的雕刻内容是唐朝大将郭子仪做寿,他的7个儿子8个女婿前来贺寿的场面,多子多福,取“福”的意思。再加上顶脊正中的聚宝盆、门楣上方的双喜字,合在一起,“福、禄、寿、喜、财”的意思都有了。
门楼朝内的一面
单是门楼上的砖雕,就花了块银元,这也正是惹恼了金锡之的地方,据说他当时得知了这一做法后,大叫一声:“这太不像话了!”
然而,一切才刚刚开始。为了雕琢得更美、堆砌得更多,大把大把的银元源源不断地花了出去。
前楼:从门楼进入后,直面的是前楼,举行婚丧大典和接待贵客的地方。
前楼的凤凰厅雕花最多、最繁复,密集程度堪称天下之最,已经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境地,同门楼一样,每一处雕花都有寓意。
前楼中的木雕作品多表现典故和历史故事(局部)
缘何叫“凤凰厅”?
因为厅内的雕花中“凤凰”最多。雕刻在各处的凤凰共只,也就是86对,在当地方言中,“八六”的读音与“百乐”相近,所以,“八六”喻意百年快乐。
4根厅柱的上端雕有4副乌纱帽的帽翅,有着“回头有官”的意思,因而凤凰厅又被叫作“官帽厅”。大厅的包头梁上有黄杨木雕,展示的是《三国演义》故事内容,如“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共有48幅,画面所展现的人物神态惟妙惟肖,十分耐看。
前厢房的夹堂板和长窗的裙板上,分别刻有“二十八贤”中的一些励志故事。
楼之前厅的承重大梁上,雕刻了9幅内容为“八仙过海”故事的浮雕作品。楼之后厅的承重大梁上,则通体雕刻了25幅“西厢记”中的故事。
二楼除了做工精巧的红木雕花家具外,书房的窗子安装了从西洋进口的彩色玻璃,颇有特色。
春在楼中有着西方装饰风格的花窗
4
“春在楼”的秘密
从表面上看,整座春在楼都洋溢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实际上,当时的社会动乱频繁,许多人建房子还为了防御、藏身。
“春在楼”在建造时,金氏兄弟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为了便于主人防范“湖匪”的骚扰,危急时藏身逃生,或隐藏贵重物品,建筑师巧妙地运用建筑结构和视觉上的遮挡作用,为大楼设置了多处隐秘空间。
人们通过与雕花楼有关的文献中的记载,已发现了藏宝阁、复壁秘室、楼梯秘道、厢房秘洞等6处隐秘空间。
除去文献中的记载,雕花楼中还有一个秘密,直到年才被发现。
在该楼老爷房内的天花板上,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隐藏了已有半个世纪,通向大厅的神秘暗道。
春在楼的石雕与砖雕同样精彩纷呈(一)
春在楼的石雕与砖雕同样精彩纷呈(二)
这一发现的起因是,“春在楼”的匾额日久破损严重,景区管理者决定修缮匾额。没想到,在重新悬挂修复好的匾额时,他们在匾后的板壁上看见了一道缝口,于是,用手往两边一拨,露出了一个3尺多宽2尺多高的洞口。洞口内为一暗道,正好位于一个名叫“船篷轩”的建筑物的上层。
在“春在楼”匾额的正东面的板壁上,景区管理者留心摸索,又找到了一条缝口,有人借着梯子爬上去,用手一拉,也出现了一个洞。开始大家以为这是秘道的入口,但很快就否定了这一猜测。
春在楼的雕花作品(局部)
人们继续寻找,仔细研究房屋结构后,来到二楼的“老爷卧房”,登上梯子用手敲打天花板,终于在某一处的天花板上找到了松动之处,使劲一抬。一块木板被掀起,一个令人完全意想不到的暗道赫然在目。
爬进此暗道,往前走,便进入一个面积约10平方米,高两米左右的密室。
这些密室的楼板均采用上等的江西木材制成,非常结实。密室一分为二,一间用来藏钱财贵重之物,一间用来藏人。主人为了避免人财两空,真是考虑周全啊。
秘室上方有一老虎小窗,起瞭望作用,透过窗子可以看清太湖上是否有湖匪。秘室的东西两边,在两块木板后面,又分别有一条通往大厅的暗道。如此一来,如果有紧急情况,家里人就可以通过暗道进入密室躲藏。
当年兵荒马乱时,太湖湖匪曾三次闯入雕花楼,却都没发现这些秘密。
有人说,金锡之如此费尽心思,只为守住财富。然而,他哪里能想到,在一夜之间,自己累积的财富就消失殆尽了!
那是年,国民党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如同军事一样,也已处于崩溃的境地。
最明显的表现是上海等地的国民党统治区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再加上四大家族与贪官污吏、奸商互相勾结,营私舞弊,囤积居奇,强取豪夺,使国统区出现了百业凋敝、经济破产,民生艰困的景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币制改革。为确保这项改革推进,蒋介石派蒋经国到上海执行这一任务。蒋经国表示,一定要排除任何阻挠,只要是违犯国法者,不论其官职有多高,财力有多厚,我都将坚决依法惩办,不徇私情!史称“蒋经国上海‘打老虎’”。
蒋经国虽然信誓旦旦,可是打不动孔家大公子孔令侃等一批“大老虎”,只打了些“小老虎”。其中,就有“棉纱大王”金锡之。
于是,金锡之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破产了。金锡之为了生计,变卖了“春在楼”。
年,金锡之病故,享年79岁。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