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威宁这5名干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表彰
TUhjnbcbe - 2024/9/2 16:54:00

年2月25日

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威宁5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李仁兵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五星社区党支部书记、迤那镇党委副书记

胡钧溥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乡政府一级科员

李大奎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乡松发村第一记,毕节市人民政府总值班室主任

曹顺友(彝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龙滩村党支部书记

袁 博(女)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雄鹰村第一书记,医院党委办公室机要科科长(此次接受表彰代表省直机关)

他们是谁?

为什么会受到表彰?

李仁兵

李仁兵查看豇豆长势

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长期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党委副书记、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创新总结出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识别四看法。
  

年,7月9日中午,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社区二组,74岁的老人张开举把水泥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坝边,豆藤缠绕在栅栏上,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风,看上去很是养眼。

“老张,你们家该得的精准帮扶政策得没有?”张开举转过身,看到迤那镇党委副书记、五星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带着两名社区干部朝他家走来,人未至,声先到。

“该得的帮扶都得嘞,两个娃娃读书的教育扶持都得,政府补助我5万块钱修了4间新房子,补助我买了头能繁母牛,前不久刚刚下崽,政府还把我们一家四口纳入低保,生活不愁。”

年初,年逾古稀的张开举向社区写申请,由于结婚晚,两个儿子一个上大学一个读高中,年岁大加上体弱多病,他和妻子无力支撑孩子读书,特向社区申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接到申请后,李仁兵立即带领村干部到张开举家走访,按照精准识别“四看法”,对他家的情况进行识别:两间小瓦房;张开举年逾古稀,妻子年过花甲,无劳动力;大儿子读大学,二儿子上高中,需要扶持。“精准识别后,我们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通过,社区公示,镇政府核查公示,县里公示,张开举一家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李仁兵介绍。
  

社区根据精准识别情况,给张开举家开出精准扶贫“处方”:房屋不安全,争取5万元的危房改造项目;不得劳动力,全家四口人全部纳入民政兜底,争取元补助买一头能繁母牛,这个劳动力差点都可以发展;娃娃读书,该享受的教育扶贫政策一项不落。

“把脉”精准,“处方”精准,张开举家的贫困“顽疾”逐渐被清除。“他家大儿子上大三,小儿子马上进大学。等两个孩子毕业,他们家的贫困问题将被彻底解决。”李仁兵说。“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和基础。”李仁兵介绍,为大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年,五星社区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社区干部到老百姓家算账,一户人家算了几天都算不清楚。问题在哪里?“有些老百姓不讲实话,他们的有些收入干部无法掌握。”李仁兵一眼看穿要害,“账算不清楚,识别怎么精准?”
  

李仁兵经过思索,认为应该从房屋、土地和产业、劳动力、学生读书等几个方面估算群众收入情况,这一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经过总结细化,形成了精准识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一看房。从住房条件、人均住房面积、出行条件、饮水条件、用电条件、生产条件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 

二看粮。从人均经营土地面积、种植结构、人均占有粮食、人均家庭养殖收益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

三看劳动力强不强。从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健康状况、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
  

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从就读情况、教育支出、教育负债、教育回报等方面来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用‘四看法’把脉,年年初,全社区精准识别出户名扶贫对象,无一人提出质疑,老百姓都赞同。”李仁兵说,社区根据精准识别情况,按照“六个到村到户”和“五个脱贫一批”政策,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原则,开出精准扶贫“处方”,对症下药。
  

如今,五星社区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善,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威宁自治县在全县推广“四看法”,根据贫困情况因户施策,开出扶贫“处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来源:贵州日报)
  

胡钧溥

胡钧溥(左)入户走访群众

胡钧溥,贵州威宁县石门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年从贵州大学本科毕业后,23岁的他选择扎根基层,来到偏远贫困的村庄,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个地处乌蒙山区的贫困村,胡钧溥走家串户,忙上忙下,带领村民苦干实干。从大学生到村党支部书记,从都市到乡村,在胡钧溥看来,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

“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向往‘北上广’,可我觉得去农村也是一种选择,就很浪漫地做了这个选择。”当时的团结村,却让胡钧溥“浪漫”不起来。这座位于乌蒙山腹地、云贵交界处的偏远村落,当年贫困发生率高达48%。
  “当时我们村就是传统的种植,种植马铃薯,套种玉米,几乎没有经济作物。”胡钧溥介绍,由于处于石漠化地区、土地破碎贫瘠,再加上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团结村没家底“试错”,禁不起折腾,必须得找到一条适合的产业路。
  经过考察,胡钧溥从相邻的中水镇引进种植耐寒性更强的紫皮大蒜。“现在我们村种了两百亩,亩产一千多斤,每斤起码能卖六元钱,既做到了差异化,又提升了附加值。”
  跟着胡钧溥来到村后的小山,只见半山坡上七八十只蜂箱叠放分布,众多蜜蜂飞舞其中,这是村民罗仕永的养蜂场。“胡支书你来了!我刚卖完三月份订单,50瓶蜜,每瓶卖到元。”黝黑精瘦的罗仕永提到他的蜜蜂,难掩兴奋。
  胡钧溥回忆起养蜂产业起步时的艰辛:“年,我们争取到五个去遵义学习‘活框养蜂’技术的名额,把乡亲召集来开会,包吃包住还包交通费,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最后好说歹说,扛着蜂箱一家家宣传,才有三人动了心。”
  胡钧溥解释,团结村长期偏远封闭,群众不了解养蜂这门技术,难免信心不足。“当时罗仕永的二伯罗贤才说,在团结村,蜜蜂肯定养不了一百箱,谁要是养上一百箱,蜂群就会把他送到天上去。”年,看到侄子蜜蜂养得红火,罗贤才也跟着学技术,如今养了十几箱蜜蜂,挣了一万多元。
  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六个组硬化路连通……三年多来,团结村贫困发生率下降45个百分点,已于年底顺利脱贫摘帽。
  团结村召开群众大会,通过了乡村治理体系改革方案。这源于胡钧溥的一块“心病”,在成功“翻转”团结村之后,他认为改革乡村治理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过去我们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不太强,这些年我们推行‘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三级模式逐步培养群众的内生动力。现在我们更进一步,希望通过积分管理,彻底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胡钧溥信心满满地说。
  胡钧溥说他变了,少了冲动、多了务实,但他表示那个“浪漫主义”青年并没有走远。最让他感动的是,曾经关于团结村的梦想正一一实现。
  “是党的号召让我来到村里,兑现脱贫承诺也是我作为党员的责任,我觉得只要和父老乡亲在一起,就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胡钧溥说。(来源:新华社)

李大奎

 

李大奎(左)走在查看脱贫产业途中

李大奎这辈子,跟土地、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是农民的儿子,除了在贵州省毕节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了18天,30多年来,他都在农村跟农民打交道。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是马不停蹄的“农民书记”。从助力兴荣村脱贫摘帽,到转战龙滩村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断穷根。凭着一股“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干劲,他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春种秋收,时光如流,地里蔬菜收了一茬又一茬,李大奎依旧是那个关心庄稼长势、市场行情的“农民书记”,“今年收成不错,一吨豆子能卖多元咧。”

接力:转战龙滩村

年4月,在毕节市兴荣村驻村的李大奎接到电话,要求他转战到全市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威宁县龙滩村。
  来不及仔细收拾行囊,李大奎就上路了。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不停颠簸,山风从悬崖边“呼呼”飚来,4个多小时后,他终于在黄昏时分到达了新“战场”。
  一扇开裂的木门,满院子杂草杂物,雨水透过屋檐滴滴答答地在地面打出了一排小窝坑,青苔满布。“这哪里是村委会,简直就像丐帮总舵。”李大奎心里拔凉拔凉的。第一晚,他在村委会打地铺度过。压力、担忧、害怕一阵阵向他袭来。
  龙滩村应该怎么办?“村委会就是一个村的‘定海神针’,村干部住下来,村民办事找得到人,才能凝聚人心。”李大奎首先想到了阵地建设,他从“娘家”拉来办公桌椅将村委会武装起来,建起了值班值守、说事议事、代办服务等制度。
  接下来,他访遍村里所有党员、贫困户,了解到村里没有一条硬化路,没有一块水浇地,个别村民小组甚至还有山体滑坡的危险。
  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正是工作的突破口。李大奎跑遍市交通、水务、国土等部门,协调万元实施了5条通组路、1个提水工程及3个产业配套用水工程,实施了龙滩村裂石山体隐患排除工程。协调市发改委出资25万元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市交建集团捐赠万元设立了教育助学资金。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基础设施完备了,发展的路子也顺了。

赛跑:与空间、时间争效益

老百姓搞不懂市场、算不明白账、缺技术、怕风险,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为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李大奎组建龙滩村集体合作社,找产业、带着群众看;找信心、帮助群众算;找技术、请出能人干。在李大奎的张罗下,全村多亩土地全部统筹起来,实施软籽石榴套种辣椒、大豆、小黄姜种植。
  为了种出早熟辣椒,李大奎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他请来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大冬天里,把辣椒籽缠在肚子上,“肚子的温度刚刚好,这样有利于发芽。”开春移栽,干旱特别严重,李大奎晚上排班引水浇地,白天边犁地、边起垄、边盖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地里的辣椒、大豆、小黄姜长势喜人,李大奎又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卖个好价钱?第一拨,搞“校农结合”“店农结合”,在乡镇集市销售。第二拨,李大奎瞄准了威宁县、毕节市、六盘水市。附近市场都饱和后,李大奎决定带领村干部和村民“闯出去”,开拓广州、重庆、成都和贵阳等远市场。
  龙滩村深处梅花山底部,山路崎岖,下雨天辣椒运不出去,晴天辣椒耐不了高温。怕辣椒烂在车里,李大奎带领村干部连夜开车十几个小时拉到重庆。多公里路,有45公里紧挨着悬崖峭壁。有一次,他眼睁睁地看到一辆车翻下了悬崖。打起十二分精神,辣椒还是要一车接一车运。
  “有次对接好市场,欢欢喜喜拉到重庆,一打开车门,村干部哗地一下就哭了。辣椒全烂在了车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种植农户的风险,李大奎在跑远市场的同时,新建辣椒烘干厂和冷库,对卖不出去的鲜椒、小黄姜、大蒜及时加工成干椒、姜片、蒜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龙滩村成功脱贫摘帽。

奋战: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兴荣村、龙滩村相继脱贫摘帽后,年6月,李大奎又被派到新发乡松发村任第一书记。
  松发村与龙滩村南北相隔,其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村前是高耸入云的大山,迎面是刀削斧劈的悬崖峭壁,大山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沟壑。村后依然是蜿蜒起伏的大山,举目皆是山。全村三组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就有99户人,居住在松山组的50户农户中仅有2户有厕所。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李大奎心有罗盘,说干就干。头一个月,李大奎成天往村民家里跑,多少户还住在危房里?有多少进寨路、连户路、院坝没硬化?……李大奎都记得明明白白。
  由于村两委班子连续多年软弱涣散,村民矛盾无处化解,整个村就像一盘散沙。李大奎紧抓村党支部建设,召开50多次群众会,化纠纷、解矛盾、话发展。
  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带领村民养牛74头、养蜂99群、秋冬播种绿肥亩,今年开春实施佛手瓜种植亩、软籽石榴套种辣椒南瓜红豆亩、马铃薯种植亩、四季豆种植亩。劳务输出人。“空壳村”的历史,至此画上句号。
  在李大奎的不断“折腾”下,昔日乡村换新颜。全村7条进寨路硬化,户入户路院坝全部实现硬化。共建共管共用新建公厕21个……
  “驻村前女儿才上小学,现在念初中了。”李大奎一家四口人,三地分居,半瘫痪的老母亲在赫章县老家,女儿一人在毕节读书,妻子在赫章乡下创办农业基地。去年,38岁的妻子二胎流产。家里的操心事,李大奎有劲儿使不上。
  很多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跟组织申请调回去?”

“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李大奎目光坚定。(来源:新华社)

曹顺友

曹顺友查看软籽石榴长势

“龙滩村,手扒岩,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这是曾经形容龙滩村地势险要的顺口溜。而如今,顺口溜变成“石榴红,黄姜香,龙滩清泉水,滋润百姓家。”从“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三不通村庄,变成舒适宜居的田园村庄,新发乡龙滩村的蜕变历程是威宁脱贫攻坚的一个精彩缩影。

曹顺友是龙滩村党支部书记,从年算起,他已经当了31年村支书,他对龙滩村的变迁感慨不已。

“年,我们村人均GDP只有元,地里只有苞谷洋芋,多亩水稻因产量低也没人种植。”曹顺友说,年以来,龙滩村种植了余亩软籽石榴,并在林下套种辣椒和小黄姜等特色作物,如今漫山遍野的石榴树映入眼帘,绿色无公害生态水果成了群众脱贫致富希望。

石榴落户龙滩村

年7月25日,走进新发乡龙滩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李正员一家正在采收林下种植的辣椒。往年种下的软籽石榴树上,一个个石榴正在俏耀枝桠。

据李正员介绍,自年村里实施软籽石榴种植以来,他不但把自家土地全部种上石榴树,还流转土地共20余亩种石榴,并在石榴树下套种小黄姜和辣椒,今年辣椒市场行情很好,采摘的第一道新辣椒就卖了1万多元。明年石榴全部挂果后,收入将翻了不止一番。

产业发展让昔日穷得叮当响的龙滩村变了模样。

龙滩清泉进万家

峨柯梁子山下,一条奔腾的可渡河绕村而去。在一棵百年古树黄连木旁,一口水缸般粗的泉水直接流入可渡河,这个村庄也因这口古井得名龙滩村。

但是这口水井地势较低,守着山泉水的龙滩人却一度吃不上自来水,村里人饮水都全靠人背马驮,陡峭的山路一走就是小半天。

“宁愿请人吃肉,也不愿请人喝水。”过去,龙滩村人畜饮水困难,苦不堪言。

3年,龙滩村争取到党建扶贫项目资金元,用以修建人畜饮水工程。通过简单的工程测算后,至少需要资金4万元,除去村民自己投工投劳,还缺口资金3万余元。

在曹顺友的号召下,集资得到全村人的一致拥护。许多村民为了凑足集资款,把家里的鸡鸭都卖了;有的人家本打算建新房的,但为了不拖欠集资款,也暂缓了建房的时间。

年,曹顺友向威宁水务局争取到资金重新把龙滩水井修葺一新。通过努力,龙滩村共集资元,组织投工投劳多个,铺设管道多米,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困难。

正式通水的那天,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欢呼雀跃,许多村民放声高呼:“我们终于像城里人一样吃上自来水了,我们再不用到几公里外的山脚去背水了……”

“目前,我们村不但户人都吃上了自来水,全村余亩软籽石榴浇灌用水也全部用龙滩清泉水浇灌,终于摆脱了守着山泉水而用不着的历史。”曹顺友乐呵呵地说。

家家修通水泥路

年以前,龙滩村不通路,群众出行只能人背马驮。村民李正员回忆,当时家家户户居住的基本上都是茅草房,群众要修建小平房,水泥要从毗邻的龙场镇街上一包一包背回来,豆腐都变成肉价钱。

年底,为改变全村闭塞落后的面貌,曹顺友率龙滩村“两委”紧紧抓住新发乡实施通村公路建设的机会,积极修建通往大山之外的致富之路。

在修建一段叫手扒岩的路段,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指挥修路,力争早日完工,曹顺友索性把被子搬到工地旁的一个岩洞中住下来,从此吃住都在工地上。

打炮眼飞起的石粉、放炮后含有毒物质的灰尘,加之毒辣辣的太阳照晒,让曹顺友的脸上、身上发痒,呼吸困难,眼睛刺痛,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

曹顺友在岩洞里足足住了8个月,组织和带领群众吃干粮、住岩洞,修通了松发至民族的手扒岩段公路,铲除了新发乡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中的最大拦路虎,直到公路顺利贯通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年,新发乡在龙滩村实施“三硬化”项目。曹顺友带领群众加紧施工,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龙滩村就修通了户串户路和庭院硬化。

如今,走进龙滩村家家户户,一条条水泥路阡陌交通,一幢幢庭院干净整洁,一幅田园美景映入眼帘,依山傍水的民居处处散发出布依寨子的风韵魅力。

“我们下一步将准备发展乡村生态体验游、果园采摘游等旅游业,让龙滩村群众享受到生态发展的红利。目前全村还有25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软籽石榴等产业带动,到0年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没问题的。”曹顺友信心满满地说。(威宁融媒记者 陈武帅)

袁博

年3月,袁博作为医院选派的省直机关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了这个位于乌蒙山脉高寒贫瘠落后的彝族聚居村。板底乡属威宁自治县7个极贫乡镇之一,雄鹰村更是板底乡最落后的一个村,土地石漠化、季节性缺水、农业产业脆弱、交通通讯不畅……

来到位于乌蒙山脉极贫乡镇的雄鹰村,她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近两年雄鹰村荣获毕节市腾讯旅游“向黔一公里”乡村旅游示范点、“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全村建档立卡户人稳定脱贫。

由“队伍弱化”向“精兵强将”转变。她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健全制度,凭着扎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为民情怀受到拥护和爱戴,成为了村里的“主心骨”。

由“基础薄弱”向“条件齐备”转变。她深入走访调研,把资源“送出去”,把财富“请进来”,下大力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百姓“水电路房医教讯”得到全面保障。

由“经济空壳”向“破零复壮”转变。她要向绿色生态要效益,帮助协调种养殖、林业等项目余万元、帮扶资金及物资达余万元。帮助建成毕节市雄鹰扶贫有限公司,把村里的土豆搬上央视荧幕,0年带动贫困户户人增收,户均增收元。

由“简单输血”向“持续造血”转变。她认真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等,领办心连心扶贫超市等实现智志双扶,提升乡村自治能力。

袁博驻村两年多,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激情和干劲都倾注到雄鹰村的各项事业中去,用脚步丈量雄鹰的山山水水,用真情感悟雄鹰的万家灯火,用心灵聆听雄鹰的家长里短,用行动书写雄鹰的发展答卷。

自从驻村后,袁博每天几乎都要工作12-16个小时,大雪大雾、凝冻、摔泥坑、深夜走访、点蜡烛熬夜已是家常便饭,田埂上、院坝里、百姓家,都留下她辛勤的汗水,也建立起村民对她深厚的信任和感情。村干部和村民们渐渐给她送上了三个绰号“袁妈妈”、“袁神医”、“女汉子”,“袁妈妈”源自她对村里留守儿童的健康与成长的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威宁这5名干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