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因无众生相而生法相佛造像艺术以微妙的造型世界之美印证正觉哲思世界之深拈花微笑之间无尽法相之庄严
西泠春拍
Lot
明·铜阿弥陀佛坐像
高:68cm
RMB:1,,-1,,
阿弥陀佛,其名号梵音为amitayusa(无量寿)、amitaba(无量光),别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观自在王佛、甘露王。密号为清静。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此尊阿弥陀佛尺寸巨大,整体打磨工艺细腻。结金刚跏趺坐,螺髪雕琢得细密规整,从而凸显出髻珠圆润。脸廓圆润丰腴,天庭饱满,为典型汉传开相。双眉如弯月,双目垂俯,相容和熙,静穆安宁之中尽现佛家之庄严。双耳紧贴面容,下垂至肩部,一改往常所见阿弥陀佛像的肥硕饱满之态。脖颈处刻有三道蚕节纹,显示了阿弥陀佛不同凡俗的相好特征。造像身姿端正饱满,身着通肩式袈裟与僧裙,胸部露出内束的裙腰,下摆在双腿前铺展开来,衣纹的处理采用汉地写实手法,折迭曲覆,质感较强,但仍清晰可见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背面亦精心地刻画。该像,整体造型优美,躯体雄健,线条饱满柔和,体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和审美造诣。
西泠春拍
Lot
明·木胎漆彩罗汉坐像一对
高:60cm
RMB:,-1,,
罗汉信仰虽源于古印度经典,然古印度尚未见到明确的罗汉造像,因此,罗汉信仰基本上可以视为佛教汉化过程中产生的本土信仰,而其造像艺术也发源于中国。唐永徽五年()玄奘译出《法住记》,此经专说十六大罗汉,罗汉信仰及其造像艺术自此于中国扎根,逐渐于晚唐/五代时期成形。虽然唐代石窟中便出现僧侣的形象,但现存最早,以《法住记》中的十六罗汉为主题的造像实例便是建造于吴越广顺三年()的杭州烟霞洞十六罗汉像(图一)。这是由吴越国吴延爽发愿所造,在《法住记》的十六罗汉基础上添加了一尊庆友尊者(Nandimitra,即《法住记》作者)和一尊不具名的罗汉,所以也可视为现存最早的十八罗汉实例。年瑞安慧光塔曾出土一件吴越国金铜持经罗汉立像,是早期铜罗汉像的一件实例。
宋代是罗汉信仰的鼎盛时期,由于各种关于罗汉的灵应故事透过文士名宦的记载宣扬,使得上从帝王,下至庶人,无不虔诚敬事供养。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苏轼。他的外祖父程文应曾落难受到十六个僧侣的救济,文应认为这十六位僧侣便是十六罗汉化身,因此每年举办四个大型的罗汉供会供养之。苏轼自己被贬至海南岛时,想起外祖父当日落难情景,便到当地的五百罗汉堂礼拜,并为之题字,先后写下四篇关于罗汉的赞颂。他又在海南岛当地获得五代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像,送给弟弟苏辙供养祈福。宋人供养罗汉时的祈愿包含很广,大至天象的祈晴,祈雨,小及个人祈求现世的平安康健,长寿,登科及第,乃至于追荐亡者等,可以看出宋代罗汉信仰深入宋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本次拍品中的两件罗汉像精雕而就,细节处面面俱到,所定格之神韵灵妙逼真,栩栩如生,加之其尺寸硕然,着实叫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年老尊者形体瘦削,身材比例匀称,错综曲折之弧面活现头骨轮廓,额骨见数道阴刻纹,线条流畅却深入三分,使整体造型愈加深刻。前额、眼周及嘴角皱纹简洁利落、丝缕分明,精准素描出年长智者面容特征,更强化雕塑立体视效。罗汉双眼微阖,低眸而视似冥思入定,威而不怒;嘴角略扬,笑容平和慈悲,传达悲天悯人之情状。
另一尊年轻的罗汉像,内着宽袖交领袈裟,外斜披僧袍,映衬罗汉的体态,颇具生活化;袈裟衣纹褶皱层次丰富,僧袍质感厚重,将衣物真实质感展露无遗。袈裟表面饰有漆线雕纹理,此工艺显出造像在当时的品级之高。
此对罗汉造像构思巧妙,刀法精湛,形体简洁,虚实处理得当,脸部及衣纹刻画极为写实,虽然时代久远,但是依然保有原来的漆彩,漆彩中的描金画的生动逼真。仪态安详沉静,造型生动传神,权衡合度,堪称汉传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不为多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收藏价值。
来源:年购于GARYBACHMANORIENTALWORKSOFART.
西泠春拍
Lot
元·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高:13.8cm
RMB:,-,
释迦牟尼在佛造像中形象很多,有诞生像、太子像、苦行像、成道像、禅定像、说法像、涅盘像和旃檀佛像等,其中说法像是释迦牟尼佛较为常见的形象之一,是表现释迦牟尼佛说法度众生的形象和姿势。
此像即为一尊释迦牟尼佛说法像。其顶现球状高肉髻,面形圆润,神态庄严沉静。身著僧裙,衣纹写实自然,衣沿悬垂于坐台,尤为生动,表现出衣服轻薄柔软的质感和佛空灵形象。此像左手置膝上,右手结说法印,这一手印专属于释迦牟尼。整体造型大方,形象端庄,铜皮色泽莹润,局部仍残留鎏金。
西泠春拍
Lot
明·铜鎏金药师佛坐像
高:44cm
RMB:,-,
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大医王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此佛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因此成佛。
药师佛全跏趺坐,头饰螺发,肉髻高耸,顶饰髻珠,象征菩提智能。面形方圆,额际宽广,弯眉低睑,法相慈和。身躯挺拔,双肩宽阔,肌肉健硕饱满,富有力度。身着袒右肩袈裟,上身袒露,胸前镌刻“万”字符,右肩反搭袈裟裙角,内着高腰束裙,袈裟衣缘以剔地浅刻花卉莲纹,衣纹流畅写实,极富立体感。其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仰置右膝持诃梨勒,双手铸造精巧,手指修长纤细,十分生动柔和。
西泠春拍
Lot
清雍正·铜洒金桃型熏炉
高:19cm重:克
RMB:,-,
此件作品以精铜为材雕铸而成,主体作硕大的寿桃之形,饱满圆润,极为可人,蒂部至桃尖侧面内凹,使桃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粗韧的桃枝向左右迂回,环绕器壁一周,其上浮雕桃叶稀落,叶脉纹理刻画手法老道,老叶苍枝之质感塑造精准到位,周围又有朵花相伴,小桃依附,光润饱满,天然生趣。周遭的枝干分出枝杈,延伸之炉顶部,小桃朵花巧做盖钮,三足分别以自然生长的幼桃、老枝及叶片作为整个熏炉的支点,设计巧妙。
此件熏炉包浆沉厚,皮壳圆熟老道,藏经纸底色,红光熠熠,香火传承,斑驳氤氲有如云霞,令人遐思其悠悠岁月里沐浴炉火熏染的辉煌历史。小桃、叶片及朵花有点金,是为点睛之色。
寿桃自古以来便视为长寿之物,常与石榴、佛手组成“三多图”,即“多福、多子、多寿”吉祥图案,在宫廷中被广泛运用。本品形体硕大饱满,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应为清宫皇室寿辰祝贺定制或为进贡的殿堂陈设之物。其内可焚香,试想当年香料点燃,香烟缭绕之中,必是为殿宇增添了一层祥瑞和浮华的色彩。
来源:香港佳士得,年1月13日,Lot。
香港苏富比,年11月拍卖。
参阅: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成交价1,,港币。
西泠春拍
Lot
明崇祯四年·木胎姜维坐像
高:cm
RMB:,-,
据镌文可知该神像是平襄侯姜维,乃明崇祯年间彭氏供奉给“崍”地的造像。造像原有彩饰,凋褪几尽,斑驳古涩,平襄侯面容丰腴,美须髯,身衣铠甲,雕赶珠龙纹,右手执一卷,扶膝而坐,蹙眉俯视,尽显忧国忧民之态。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封平襄侯。三国蜀汉的疆域占有如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之境,如今三省仍保留许多蜀汉遗迹和民间传说。其中有关姜维的古迹、传说和祭祀几乎都集中在四川一省。如汶川县威州镇有姜维古城,成都邛崍镇西山相传为姜维置兵戍军之营故名,广元市剑阁县有平襄侯祠,雅安市芦山县有平襄楼,成都武侯祠武将廊有姜维像,陪祀昭烈帝。由此可知,该造像的“崍”係指四川邛崃雅安附近之地。镌文又称姜维为“县主”,考芦山县成北原有县主祠。乾隆《雅州府志》卷十四录有康熙间诸生竹全仁撰写的《县主祠碑记》,文中透露祠庙在明季曾毁于兵燹而迁于他所,祠内祭祀的是平襄侯的“内弟”。而乾隆年间彭遵泗所编的《蜀故》也记载到芦山城北有县主祠,云祀姜维妹。两种解释都把“县主”一祠解释为公侯女子的封号,令人殊不可解。
直到民国重修《芦山县志》,人们开始质疑县主为女子封号的说法,认为:“竹氏《县主祠碑记》云‘芦人感姜侯之功烈,祀姜侯并祀其主’,祠或原为昔某县尹生祠,或宋代士大夫之母受封诰者,祠堂代远年湮,失其本事,侯人崇祀姜侯功烈大节,遂附会为姜氏女弟祠而祀之亦未可知。”由于年代遥远,县主祠到底所祀何人,民国《芦山县志》也已无从稽考了。如今这句造像可以证实,县主即是姜维,非为郡主、公主之类的女性封号。县主当为县主城隍之省称。明清两代,府州县皆设有城隍庙。明初不许城隍供奉人像,只能祭祀木主,明中期以来禁令废弛,民间祭祀城隍多会附会一名古人作为本地城隍的化身,雕成木像涂以颜色,日夜供奉。明清州县一级的城隍全称多为“县主城隍之神”,如清代余杭县的城隍庙,城隍爷封号全称为“监察司显佑伯馀杭县主城隍之神”(嘉庆《馀杭县志》卷六)。由此可知此座姜维县主很能当年是明末作为县城隍供奉的造像。
来源:比利时私人收藏,年购于Oscarv.Overeem处。
记录:荷兰格罗林根大学年2月19日实验室报告(编号CIO/-/HD)左证年代。
西泠春拍
Lot
明·木胎漆彩韦陀立像
高:69cm
RMB:,-,
此尊韦驮是明代京作,作为守护释迦牟尼佛的青年武将,有赤子之心的天真,亦有将领之风的悲悯。此尊韦驮开相如赤子,五官紧凑灵动,脸颊圆润饱满,远看时显得憨态可掬,天真无邪。细看则见韦驮俊朗刚毅,眉毛紧蹙,双眼微睁,不怒自威。
韦驮身着铠甲,足蹬战靴,飘带飘扬于两边。铠甲布满周身,多种形态的甲片点缀其中,如下摆的鱼鳞甲片,排列紧密有序,细节丰富,调刻精良,甚至可见金属光泽。甲胄点睛之处乃腰间的兽头。兽头紧咬腰带,双目圆睁,兽嘴大张,獠牙毕现,似要吞噬所见之物。细细观之,还可见其鬃毛整齐划一,与甲胄甲片排列有致。双脚处两个兽头比之腰间略小,但亦显凶猛,更衬得韦驮威严武将之风。此兽头是本尊韦驮一大亮点,兽头立体逼真,栩栩如生,为同类造像少有。
韦驮右手扶腰,左手按金刚杵,立于山石之上。从背后看,韦驮腰身左倾,呈三折腰身,侧面看则呈S型,线条充满韵律,富有生命力。下摆飘逸轻柔,翻卷自然,随风而动,体态灵动。与坚硬的铠甲相得益彰,尽显韦驮的刚柔并济,极富艺术效果。此尊木胎韦驮矿彩颜色鲜艳,工艺考究,保存完好的矿彩颇为难得,实属难得的珍品。
此尊木胎京作韦驮曲线灵动,线条富有奏。与山西双林寺明代彩塑韦驮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技艺方面,双林寺韦驮为泥塑,可塑性强,能反复性推敲与修改,而木造像一刀一凿皆不可逆。
首都博物馆藏的明代鎏金韦驮铜像,出自宫廷御用监铸造作品。与此尊韦驮甲胄均精良精细,面容亦同样可亲。在铠甲细节上,丰富度稍欠缺,无此尊韦驮立体的兽头和形态各异的甲片。两尊韦驮身形魁梧,铜像韦驮在体态表现上略欠动感。
杭州很有名的灵隐寺韦驮,威武立像,为常见的站立姿势,气势雄伟,此尊明代韦驮相较之,站姿更有动感,动态协调性难度大,考验匠师水准,法相也多了份天真之气,两尊各有特色。
参阅:1.明代彩塑韦驮,山西平遥双林寺。
2.明崇祯十四年()金铜韦驮,北京首都博物馆。
3.清代木胎漆金韦驮,杭州灵隐寺。
西泠春拍
Lot
明·吴越国风格观音坐像
高:24cm
RMB:,-,
吴越之地多东吴、西晋的佛像,可谓佛教早年传入东南的实物证据。东晋、南朝江南佛教昌盛,帝王开窟造像,高士舍宅为寺,金铜佛像多为无量寿佛崇拜。隋唐佛教融入华夏传统文化,金铜造像、写经插图、多见千佛、七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形象。五代宋初吴越国时期,东南佛教盛极一时。钱氏诸王笃信三宝,末王钱俶毕生崇佛,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藏八万四千《宝箧印陀罗经》刻经,愿佛法永驻,期国泰民安。吴越国金铜造像,承袭隋唐造像遗绪,开启了宋明造像新风。
此尊全跏趺坐观音像总高24厘米,在单体圆雕造像中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尺寸,头挽高髻,斜披络腋,身挂璎珞,衣纹线刻流畅自然,雍容华贵。
可参阅浙江省博物馆藏的一尊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一尊铜地藏菩萨坐像。
西泠春拍
Lot
清乾隆·白玉雕金刚杵纹法螺
长:22.5cm
RMB:,-,
海螺在佛教里叫做法螺,在古代是战场上用来吹军号的,后来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变成了佛教的法螺。吹起螺号,寓意着带给人们和平祥和。为藏传佛教“吉祥八宝”之一,密宗必备之法器、供器。佛经上讲佛陀讲经说法时声音嘹亮,犹如大海螺的声音响彻四方,佛陀入灭后,后世遂以海螺之音代表佛陀的法音召唤,故称之为法螺。
此件法螺为整块玉雕琢而成,整体满工雕刻缠枝莲纹和祥云纹饰,中间雕刻一把十字金刚杵。玉器在古代本就是珍贵之物,用如此巨大的一块整玉雕刻的法螺,更是稀少,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