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一过大寒,就意味着进入了年关岁末。吃完了腊八粥,很多人开始张罗过年的事项。做粉条,扫家。。。一件件关乎年的大事,等着男人女人挨挨排排地去做。
其中,蒸供献,便是这其中最要紧的事儿之一,这是传统农村里过年的铺排。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蒸供献,首先要做的便是起面。因为家凉炕凉,第二天蒸供献,头天晚上就得发上面,二升白面里加上特意多留的肥头,放在一个黑釉面的瓷盆里,拍拍盖上陇布,然后再用旧棉袄或被子之类的东西来覆盖,早上起来看,面盆里昨晚结实的一团变作膨胀状,手指轻触,虚虚软软的。
吃完了饭,该做重要的步骤了。提前约好的大爷、大娘陆续赶到。上碱是主妇们最拿手的,有用酒盅把量的,有凭经验直接撮取的,确定碱量后,一次倒入热水化开的碱水,反复搓揉的和面,直至碱匀到上手不沾,这时一大盆面分开两块,柔软的面团被拽到面板上,搓几下,用刀切开,又见里面出现分布均匀的米粒大小的孔,说明碱上得正好了。
做好面团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很重要的一道工续就是粗加工。先揪面剂儿,揪好的面剂儿还需要继续揉搓,使之更均匀,更筋道。揉的时候,左手挡护,右手手托使劲,还要注意向里裹,揉出光面儿,假如只是蒸馒头,那这一顿揉捏就完成了。
加工小面团在细操作中需要一些辅助工具,其中,必要的有剪刀、筷子、锥子、红枣若干。使用手法因人而异,全在于熟练程度和多年的技艺方法。
把面推拿成手掌的样子,一端连下数刀,深深浅浅,粗粗细细,两边各留一枝,中间略略推回呈弯曲状,按上一只枣子,即曰佛手。
年关的面食中,最特殊要数桃子。桃子的做法比较难,很多人不知道面桃的做法。桃子的特征在桃嘴,立体的比较好看。右手揽住面团,拇指和食指挤住面稍稍向上拉伸,然后轻揉,再用刀尖轻轻摁出一道痕,一只鲜桃便跃然而生,有的人会在桃身上再加上象征性的细叶。还有木瓜、蝴蝶、欢鱼、吉兔,面人等各种各样的花形。
只需要一会儿功夫,笸箩里的、面板上的艺术品们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一只只面食像手工艺品,它们看上去更加光滑圆润,可以上锅蒸了。
为了防止挤压,蒸面食的锅分两层箕箅,中间两端往往加木块或其它硬物。等水烧到八九成时,大火十五分换小火,二十分钟即成。
面食熟了以后,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出锅前的讲究也很重要。在停了风箱之后,慢慢落气,不能一下全揭开锅盖,只能拉开一点儿,让冷热慢慢的交接融合,防止供献“抽搐”。把锅盖完全拿开之后,主妇们提着的心才能终于放下。纷纷惊叹“锅里生莲花”,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供献们个个暄腾腾,白生生,笑意盈盈。
大年初一用来接神供献的,供的对象不同,花样名称亦各异。
以前的村落里,十里八村都有个奶奶庙,每到过年或重要佳节来临,村民们都要拿着做好的供献去奶奶庙祭拜,希望来年奶奶神,保佑自家的小孩平平安安。
每到过年时,庙里五颜六色的面食供献堆积成了小山,等到供献完香火,便被小孩子们给偷偷的吃掉一些。大大小小的面食供献,其中包括面人、莲花宝座、大肚罗汉、绵羊、兔子、面鱼等等。孩童在睡梦中时,姥姥、外公、或者舅舅、总会把捏好的面人放在他们的枕边。
面人在传统的技艺中,要和供献一起蒸熟,面人的眉毛中间一般要用能吃的颜料画一朵红色莲花,寓意着面人会显灵帮双方实现愿望,面首上四朵盘花的发髻,用彩色的颜料染的花红柳绿。
很多村里人家里都会养一只大狼狗,它们也是很有灵性的,看家护院,一起守护年关的村民,它们尽职尽责的模样也让忙碌中的人们感到慰藉,有一种村落详和的气氛。
关于面人的传说
其实面人的出现在很久以前。北方当时的部落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部落中的传统习俗,女儿出嫁后逢年过节都不能回娘家,一年到头,娘家人只能用送面人的方式来维系亲情。就这样,送面人的传统习俗从古至今,可谓是代代相传。
乡村里的面食看似简单,其实传承的是我国乡村民间的传统技艺,走进圆梦乡村,我们带你一起回味这种历久弥新的乡村文化。
近期热文
/乡村好物
温暖家乡风物:北方土炕
难忘故乡小土窖
/乡村发现
中国最冷村不在漠河?
北京延庆乡村改造
/乡村观察
美食成乡村旅游动力
国家统计局调研报告
/乡村生活
乡村生活观:天人合一
东北人有多自来熟?
李子柒怎么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