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的佘村是一座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古朴素雅。坐落在东山街道,四周有绵延的群山和波光潋滟的湖泊,风景秀丽。
佘村的建筑多属徽派建筑,据说元末明初,河南佘氏的首领为躲避战乱带领族人来到了这里定居。佘村的选址因此十分符合徽派建筑的习俗,因地就势,依山傍水。细究起来,佘村周边的群山东为青龙山,西为黄龙山,而北面为横山,南面还有双龙湖,实在是一个山明水秀、山环水抱的好地方,难怪当年佘氏的族人选择了这里。
如今的佘村已经有-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佘村的建筑经历了周而复始地损毁和修复,相信已然与最初的模样大相径庭。
这应该是翻新修整过的民居。左上角错落有致的应该是马头墙,也叫封火墙、防火墙。墙体上有一处木质的窗扇做成镂空雕饰。围墙上也有一些扇形和矩形的砖砌的镂空雕饰,镂空的图案设计各式各样。据说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蝠,鹿,桃表示。格窗有时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如今在佘村看到的雕饰感觉已经化繁从简了很多。
大门上上翘的结构应该是沿袭古徽派建筑的门楼。向上翘起的飞檐用来阻挡雨水流到大门上。标准的门楼会有像双龙戏珠之类精美的雕饰,是住宅的脸面。这里似乎已经是一个演变版的现代的大门了,仅有青砖黑瓦和略有雕饰的飞檐让人和古老的门楼联系起来。
墙体上有圆形和方形的砖制的镂空雕饰。构型有点像鱼鳞,是否有“年年有余”的含义?二层楼上木质的围栏,其实也是徽派建筑的特征之一。如果围栏设计成靠椅的形式,那应该叫“飞来椅”。
青砖黑瓦建起的错落有致高大的马头墙,让高大沉闷的建筑避免了一些呆板,呈现出一些灵动和韵致。据说马头墙除了防火的实际功用,因为其外形层层叠叠,高大错落,加之古时徽州人贾而好儒、从文好学的思想,马头墙就有了远望盼归的寓意。人们往往借此表达对赴京赶考、离家经商的家人的思念和盼归之心。
佘村的徽派建筑整体来看已经比较矮小,而且似乎多为独门独户,不再因袭古徽州建筑那种高墙深宅的外观和“聚族而居”的习俗传统。因此也失去了徽派建筑中“一进套一进”的布局结构。在古徽州建筑中,所有族人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佘村的徽派建筑除了民居,还有祠堂(潘家祠堂)。另外,佘村在多年的风风雨雨中,留传下引人注目的“七古”:古祠、古宅、古花、古井、古树、古铁、古窑。这七古吸引我只能下次再作一次佘村深度游了。
佘村周围有大片的农田。时下正值金秋时节,晴明的天空下,远望群山村郭,近观稻浪翻波。佘村人自己种植粮食蔬菜,似乎还过着游离于都市、远离尘嚣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散步在村落和田间,会有农家饲养的猫围观和狗狗一路友好地尾随。这条狗就非常亲密粘人地跟着我们,短暂地摆脱后,发现不知何时他又悄悄出现在了你的身边。闭目养神或深吸一口气,佘村是不是有陶渊明笔下“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感觉呢?
佘村就以这样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静静地隐于乡野间数代人,似清高却随和;似孤傲却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