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邦瀚斯香港中国书画专题拍卖巴黎丹青
TUhjnbcbe - 2025/2/17 19:16:00

香港邦瀚斯12月9日“中国书画”拍卖将呈现数个专题,包含“巴黎丹青”之林风眠、常玉;“东瀛艺缘”之吴昌硕,“京华艺林”之齐白石、王雪涛。预展将于12月5日在邦瀚斯拍卖行香港艺廊开幕,敬请期待。

巴黎丹青

一九三九年末至一九四〇年初,林风眠初到重庆,搬至长江南岸大佛段前,曾暂居重庆市中心的一个三层楼上。他的学生赵春翔拜访他,写过一篇《林风眠先生访问记》,原载于《抗战画刊》(重庆版),一九四〇年四月十五日,第二卷第三期。文中提及赵氏在林风眠临时居所看到三类作品“平剧、风景、及苗子等。”关于风景画,赵春翔如是描述:“取材大多是从上海到重庆沿途所得的回忆,有海、香港的篷船、安南的女人,云南贵州的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动神的作品。......你若在林先生的许多不同调子的风景画的面前来品评时,你会感觉到诗化、神化,有的是狂暴、动荡、静穆、舒适、空气、幽趣、爽朗......”。

Lot林风眠《嘉陵江畔》

35x31厘米

公私收藏中,林风眠作于相若时期的风景创作,已然零星。中央美术学院所藏之《村落》,创作主题及风格,皆可与本幅《嘉陵江畔》对照,应同属该时期。画面中,艺术家以秃锋硬毫,取重墨勾出山峦、房舍之轮廓,笔迹决断如刀,迅捷而有节律。水面、天空着花青渲染,山体、船屋用赭石。作品以西式焦点构图,却富有传统写意的笔墨意味,淌露着艺术家面对不同自然景象的情绪和观感,赵氏所言“生命与热情”,诚然。

林风眠《村落》,4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藏

值得一提的是,《嘉陵江畔》屋前及山路有两组人物,着青蓝布衣,帽子有竖起的冠饰,显非汉族。赵春翔曾提及的“苗子”,乃少数民族劳动者,无疑为重庆时期的林风眠给予极大的创作灵感。

Lot林风眠《紫藤小鸟》

67x67厘米

本作乃欧洲私人珍藏。原藏家乃银行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任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香港分行时购得本幅。

一九七七年,林风眠孤身离开大陆,来到香港。最初,他投靠在中侨国货公司任经理的堂弟林汝祥,于旺角弥敦道中侨公司顶楼栖身,作品通过中侨公司展览及吴棣榕秘书销售。其后义女冯叶来港照顾起居,于一九八五年迁居港岛太古城,在这里度过安稳的晚年,潜心创作。

Lot林风眠《游园》,一九七九年作

66x68厘米

经历了生命的惊涛骇浪,晚年的林风眠开始追摹从前的画题,为创作注入新的激情。学生吴冠中激赏此时期的创作,不仅笔墨苍老,色彩更加斑斓。本幅《游园》款署“一九七九年”,对照其五、六十年代所作《游园》,保留了惯用的构图,人物居中,庭院回廊在后,左侧树木躯干,占据一角;而颜色更为轻松明快,艳丽的黄、娇嫩的绿及澄澈的蓝相组合,乃风眠笔下不多见的温馨,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Lot曾佑和《山流如河》

墨,压克力彩,铝,

“缀”拼贴与手工制纸本裱于画布,镜框四屏

75.5x75.5厘米每件

曾佑和,曾名佑荷,生于北京。一九四一年入辅仁大学大学美术系,师从溥雪斋。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后移民夏威夷,担任夏威夷大学艺术系教授等职。她于中国传统书画造诣极深,又谙熟西方表现及色彩技法,中西兼修。丈夫古斯塔夫·艾克(-)是西方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重要学者。

如同大多数旧时中国女性,曾佑和自幼随祖母学缝补。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还曾研习装裱和修复书画。一九五〇年代起,又与丈夫游历欧美,与诸多西方艺术家交流。她将这些经验融汇沉淀在创作中,于是有了“缀画”,即将宣纸层叠拼贴,并与颜料、铝箔等材质融合于画面中,形成独特的效果。

本幅《山流如河》,为四联屏通景,此种形式借鉴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曾佑和自如地运用”缀”法,将手工制作的宣纸叠拼于帆布上,色、墨在层叠中若隐若现,群山几乎化为无形,仅塑造出局部的山形,一道白练,状如河流、如行云,青山幽林亦随之起伏,静谧、安宁,又呈现出山水之气势磅礴。

东瀛艺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艺术交流自古延绵不绝,二十世纪以来益发频繁。白石、缶翁于东瀛艺坛如日中天,追捧者如过江之鲫。这对屏风,取”岁寒三友”之松树、梅花,以朱砂绘于六曲银笺屏风上,乃缶翁晚岁之鸿篇巨制,写赠荒木先生,虽曰沧海一粟,亦令人得窥中日艺坛互动的一鳞半爪。

Lot吴昌硕《松梅图》,一九二一年作

朱砂银笺,六扇屏风,一对

.8x.8厘米每件

上款”荒木”应为荒木十亩(-),日本画家,生于长崎县,本姓朝长,名悌二郎,师事荒木宽亩并为其嗣子后改名。曾创办日本画会、正派同志会,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帝国美术院委员。擅长花鸟画,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日本画,强调灵性的优雅,具有象征主义风格。荒木与中国画坛交流颇多,陈师曾携齐白石画作赴日本展出,即受其邀请。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吴昌硕、金城、贺良朴等南北名家于中日两地数次举办绘画联展。

Lot吴昌硕《神仙富贵寿而康》,一九一六年作

设色纸本,立轴

附藏家东南光书函

x厘米

本作为日本艺术家东南光旧藏。东南光,生于奈良。一九五六年,师从米田玉泉习书,后入奈良艺术大学,受教于小坂奇石、田中块堂等师。一九七七年,加入东方书道院。任教于德岛大学教育系。编译出版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

京华艺林

Lot齐白石《佛手》,一九二九年作

设色纸本,横批,镜框

26.5x厘米

齐白石作佛手不多,但贯穿衰年变法至晚岁,偶一出手,喜题此诗,或许是画家在境况困窘时的自我安慰与勉励,颇具禅意,彰显性情。他曾自称“半个和尚”、“与佛有缘”。民国初年,为避家乡兵乱,北上京城,“从法源寺搬到龙泉寺,又从龙泉寺搬到石镜庵,连搬三处,都是住的庙产。”齐白石常画佛像,亦与诸多方外人士往来,甚至考虑百年之后,埋骨于陶然亭慈悲禅林。然而,如同他题画自况句:“修来清静华严佛,尚有尘寰未了因。”虽有佛心,但更入世。他笔下的世界五彩斑斓,充满俗世的快乐,正如本幅禅味十足的佛手。

Lot王雪涛《春供图》

设色纸本,镜心,96x44.7厘米

拍品精选

田演之旧藏陈师曾、陈半丁佳作

Lot陈师曾《老圃辛勤秋结果》

陈半丁、贺良朴题识

x46厘米

Lot陈半丁《茗杯书卷伴夜读》,一九四八年作

x40厘米

田演之,名寅,字演之,演之,一字虎公。河北平山人。一九二〇年入北平国立艺专,师从陈半丁、姚茫父等习画。一九四九年移居台湾,任教于宜兰省立中学。

张子奇旧藏信札

Lot徐悲鸿《致张子奇信札一通》

28.9x20.3厘米

张子奇(-?),山西五台人。毕业于山西陆军小学第四期,参加辛亥革命,又赴日本留学,归国后追随阎锡山、冯玉祥,复加入国民党军统组织。抗战期间,任天津电话局局长、国民政府财政部视察室主任,曾协助张自忠的抗日活动。胜利后,军统局设立河北平津区敌伪财产清查委员会天津分会,时为军统局设计委员的张子奇兼任天津分会主委,负责清查民间隐匿的日伪产业清查工作,曾协助王世襄从日本人手中为国家追讨回一批文物。一九四六年,又任天津市副市长,后赴台。

据信札内容推断,此信应写于一九四六年八月二日,甫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的徐悲鸿托请张子奇解决两处曾被日伪占据的房屋问题。东受禄街房产位于16号,为徐悲鸿旧居,一九五四年曾辟为徐悲鸿纪念馆。洋溢胡同47号系北平艺专教员宿舍,艾中信、冯法祀、董希文等艺术家均曾于此居住。简短百余字,涉及众多历史事件,艺术与文献价值兼备。

Lot陈半丁《致张子奇信札一通》

27x19厘米

文龙轩珍藏中国书画

“文龙轩”主人,生于杭州,少入歧黄之门,师从武林名医杨少山,就职医院分院任中医部主任。悬壶之余,嗜丹青,拜余任天、吴山明为师,研习画理及鉴赏,亦有机缘与浙籍一众艺术家过从,购藏颇伙。上世纪九十年代,文龙轩主人移居香港,开设医馆。经人引荐,结识岭南大家杨善深,甚为投契,遂成其保健医师,常往来聚于春风草堂,聊艺术,谈养生,眼力逐渐提升。千禧年前后本港艺术市场蓬勃兴旺,文龙轩主艺海寻珍,汇藏品逾百件,并结集出版。今释出佳品九帧,以飨海内外同好。

Lot丰子恺《爆竹除旧庆升平》,一九五〇年作

40x30厘米

Lot黄宾虹《秋溪泛舟》,一九四八年作

设色纸本,立轴,91.5x38.5厘米

1
查看完整版本: 邦瀚斯香港中国书画专题拍卖巴黎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