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柑,亦被称为佛手香橼,主要生长在江南沿海地区。其结出的佛手果,形似手指,因而得名。尽管其味道酸涩,不适宜生食,但散发着柠檬般的清新香气。这种香气不仅具有杀菌提神的效果,还能缓解咳喘和消化不良等疼痛症状,因而被誉为“果中仙品药中王”,甚至被列为“十大广药”之一。在《本草纲目》中,佛手柑被记载为能“下气、除心头痰水”,无论是煮酒饮用还是煎汤服用,都能有效治疗痰气咳嗽和心下气痛。经过复杂严谨的工艺腌制,佛手柑(佛手果)最终演变成了香黄,一种带有独特药效的珍品。这种香黄,在经过数年的瓮藏后,更是地位超凡,被誉为“老香黄”。老香黄不仅具有增进食欲、理气化痰、解酒舒气的功效,还能有效缓解胃痛、腹胀、呕吐、痰多咳喘等症状。其制作过程异常复杂,需要陈封瓦瓮多年,因此被民间誉为“一斤百年老香黄价抵一斤黄金”。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把老香黄当作家中的必备良药,珍藏在老人们的小抽屉里,如同私人物品一般珍贵。
据历史记载,自明代起,广东潮汕地区便开始以佛手柑为原料制作老香黄,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腌制流程和经验。这些流程包括切块、腌盐、晒干、炊熟、浸糖和甘草,以及多次反复的晒干步骤。整个腌制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但正是这种精工细作的方式,使得老香黄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甚至,老香黄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传说在远古的潮汕地区,有一位孝顺的儿子为了治愈母亲多年的胸腹胀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能治此病的五指山上的药果。他发现,这种药果的形态各异,有的像拳,有的像指,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他摘下这种神奇的果子带回家给母亲服用,果然病状逐渐消退。后来,他们母子二人决定培育出新的果树并结出更多的果子,以治疗更多患有同样疾病的乡亲。这种果树被命名为“佛手柑”,而经过精心制作的老香黄,则成为了家中常备的保健良药。
回想起童年时光,爷爷的小柜子里总有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一块黑乎乎的膏状物。那是一种神奇的“药”,每当肚痛腹胀或喉咙疼痛时,只需切下一小片冲水或含在嘴里,便能立刻感受到神奇的效果。这种“药”不仅不苦,反而甘甜可口,清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美食”无疑成为了我们孩子们的珍宝,我们为之奋斗,为之向往。爷爷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精通书信书写、诗词创作,还懂得看病治病。此外,他还会写对联、剪纸花纸字。在那个年代,像爷爷这样的读书人似乎无所不能。他的手中总是忙碌不停,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经常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写字时,我们会帮忙垫纸磨墨;看病时,我们会协助他从抽屉里拿出装药的瓶瓶罐罐;剪纸字纸花时,我们会帮忙别针。当然,我们的辛勤付出也总会得到应有的奖赏,除了各式各样的糖果外,还有那小小的一片香黄。在当时的我们眼中,那香黄便是人间美味,其留下的甘甜足以让我们回味无穷。现在,那一代的老人们都已经渐行渐远,无人再珍视这些带有神奇药效的原产物。在物质充裕的现代,或许我们真的不再需要它们了。是科技的进步抹杀了这些原产物的价值,还是人们已不再愿意用心制作它们了呢?或许都有吧。但我不愿相信它们就这样在历史长河中消逝。它们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情感与记忆,是我们童年的珍贵回忆。愿更多人能认识到它们的价值,让它们重现昔日荣光。若你到潮汕地区游玩,若你在某个角落里“偶遇”它们,若它们的价格尚可接受,不妨带一些回家。它们定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