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的人来说,徐悲鸿尽人皆知,常玉别说在百姓当中,既便是在业内,也很少为人所知。常玉年(另说年)生于四川南充,他年少时家庭富裕”不差钱“。和徐悲鸿等人同期在法国留学。那时常玉无疑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而从二战爆发直到生命尽头,常玉的人生急转直下,贫困潦倒。晚年的作品看出,连画画用的材料都买不起,有的时候甚至用油漆替代颜料。
他有着和毕加索同一个经纪人,但是常玉最终并没有和毕加索一样功成名就。他是中国的梵高,和梵高的人生极为相似。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常玉的作品开始被拍卖到了数万元,但是真正让常玉画作出名的是年拍卖高达一个亿的《五女图》。
香港苏富比年秋拍会年10月5日晚,香港苏富比年秋拍“现代艺术晚间拍卖”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其中,常玉的《曲腿女人》拍出1.98亿港元。不仅冠绝全场,还刷新了常玉的个人记录。无庸置疑地,这作品可被视为常玉对人物描绘发展从外在形象、象征至透过寻求建筑与比例结构衡的高度抽象化造型,及其富含曲线韵律的重要实现。作为常玉的最后一件作品,《曲腿女》为其创新精神与想象力做了一完美整合,当常玉在面对一群言论易引起争论、要求严苛的欧洲现代主义者时,他从未失去自己一贯的东方美感与理性。
如今这幅《曲腿女》又再次刷新他的个人作品天价,很多网友在看到近来拍卖的“1.98亿港元”的这幅《曲腿女》时大多表示看不懂为什么会值得这么高的价钱,简单的几笔,有网友声称:“这是最贵的腿,一笔就是一千万。”也有人表示和徐悲鸿的水平差了很远,有人说常玉是中国的梵高,其实他和贾宝玉相似的一个人,敏感、任性,沉迷于美和纯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初看是稚拙的,可是稚拙的背后,隐藏着画家一颗最纯净的心。
人生写照:我是一个画家,生命中一无所有。
画了一辈子的女人、盆花、动物。女人总是很胖,盆花总是很瘦,动物总是很小。回望常玉的一生,隐喻昭然若揭:女人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欲望和爱;盆花寓意高洁的精神世界,和离土而居的畸零;那些弱弱的小动物,在一个巨大的世界里自由而无反抗之力,就是他自己。
如吴冠中所言:“那线也是用乌黑的铁一般的线,肯定明确,入木三分,不再是迷梦,是一鞭一条痕的沉痛。
gt;常玉作品2人生:意气风发,粉色迷梦。
年轻时候的常玉,家境富裕,意气风发,他与徐悲鸿等进入国立巴黎美术学校接受正统美术训练不同,常玉选择了进入一家私人学院“大茅屋画院”。当徐悲鸿在苦练技法的时候,他却和某个漂亮的法国姑娘坐在咖啡馆探讨各种天南海北的“无聊”问题。年的时候,常玉和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创建了“天狗会”,到了25年的时候他的作品已经入选了法国秋季沙龙。同年,常玉在大茅屋工作室遇见了一位叫马塞尔·德·拉哈尔德茹耶尔的姑娘,三年以后常玉娶她为妻,两年后又分手,常玉之后一生孑然独身。
gt;常玉作品3常玉爱画女人,而他的生命轨迹也和女人画一起被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在-40年代初,作为公子哥的常玉被纳入法国的开放和浪漫中,衣食无忧,并沉迷于异国的粉色迷梦。此时期,他的女人画多具有平静、如进入梦乡般的典型姿态,他常常加入织毯或床单等对象创造画面中的空间感,搭配着柔和的用色与股理,构筑带有装饰性的元素。
朋友王季冈这样回忆道:“常玉外出随带白纸簿和铅笔。坐咖啡馆,总爱观察邻桌男女,认有突出形象者,立即素描;亦课外作业自修也……有时家中汇款未到,无多余钱,辄啃干面包,喝自来水度日。唯一值钱的照相机,时常存入当铺,或向我告借几十万。待家款到,再赎再还……其人美丰仪,且衣着考究,拉小提琴,打网球,更擅撞球。除此之外,烟酒无缘,不跳舞,也不赌。一生爱好是天然,翩翩佳公子也。”
》常玉作品4人生:贫困潦倒,孤独一生。
绝大多数留学生学成后归国,常玉则选择留在巴黎,“应该说,常玉是属于巴黎的,他是不能被拘束、被限制的,他是奔放的,所以他一定选择在巴黎留下来。也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宿命注定是孤独,终身怀着一个。”
“巴黎有一个好处,它就是不势力。你看像我这样子,头发像刺猬,八九天不刮的破胡子,半年不收拾的脏衣服,鞋带扣不上的皮鞋,在中国,谁不叫我叫花子,可在巴黎,我随便问一个衣服顶漂亮,脖子搽得顶香的姑娘跳舞,十回就有九回成。”
二战之后,他试图在纽约办画展,但是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为了谋生,他尝试过各种办法,做陶艺,在巴黎一家仿古家具厂给中国家具上漆,还去做水泥工。由于个性原因而与画商绝缘的常玉只能到法国华侨的中国家具厂描绘漆器屏风糊口。和传统工业日积月累的接触,多少使50年代后的画作偏用粗黑的线条缓勾,而盆花的色彩也出现了前所未有之艳丽,或许常玉是借此掩饰内心难言的寂寞。
gt;常玉作品5画风:画中自有颜如玉
二战时期,他长兄过世,此时的他既没有家中经济支援,又不能适应战后“画廊时代”的转变,只好任无情的时间巨轮碾碎曾经拥有的璀璨。穷困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令常玉的人体画成熟,他转而聚焦在以大胆的黑色线条勾勒人体的表现上。
晚年的常玉,作画的主题从女人转向动物。他笔下的动物,常常是小小一只,寂寞,疏离,被置于一片苍茫的景色之中,充满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
gt;常玉作品6常玉的动物作品,多表现苍茫大地,古道绵绵,或黄沙漫道,渺无人烟的苍凉情境。画中在无边的空旷辽远的苍穹中,只有那小小如沧海一粟孤单的动物,观者无不感到这位异乡游子晚年的孤独和凄楚常玉的风景动物作品,创意和意境也很特别。画中在无边的空旷辽远的苍穹中,只有那小小如沧海一粟孤单的动物,动物有时急行、有时缓步,或深思、或徘徊。它们要往哪里?它们心在何方?乡关何处?使观者无不感到这位异乡游子晚年的孤独和凄楚。
常玉作品这幅画,叫做《奔跑的小象》,这是常玉最后一张画作。小象在画面上变得很小,像被从天上扔下来一样躺卧在深色的原野中,仿佛马上就要被世界消解融化。常玉让耿桂英想起的,是那种“离开了自己的原生土地,却依旧以自己的方式,紧紧拥抱着故乡土地的中国人”。那是一只极小的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奔驰。常玉用手指点着小象,对友人微笑着说,“这就是我。
耿桂英说:“传统的中国文人始终不时兴画自己,常玉自然也从不画自己。可是常玉却经常画盆景,他屡屡以盆景来譬喻自己在法国的处境。”常玉晚期画的盆景,枝叶极茂密,极伸展,花盆却小得不成比例。
gt;常玉作品7常玉的静物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他的静物画,尤其是“花”,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占极大的部分。他在乡愁中完成了一个自己梦想的国度。这个国度有春日繁花,有回忆不完的富贵华丽,也有繁花落尽以后的凄沧寂寞,不可言喻的孤独荒凉。
“他物质越是缺乏的时候,画出来的风景反而越饱满,枝叶茂密,繁花艳丽。民间的图腾都画上去了,食物都画上去了,佛手瓜,葡萄,枇杷,还有喜鹊。他不再局限只用黑、白、粉红三种颜色,用的每个颜色都很亮,很满,很漂亮。”
gt;常玉作品8二三十年代常玉的画风明亮清丽,浅浅淡淡韵味十足,到了四十年代之后的画作,则画面漆黑,线条冷硬,他的静物作品中画中的花朵大都孤单无力,寥寂无依。四十年代,他也想去台湾办个展,几十幅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提前运抵,但却最终未能成行。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留在了宝岛。台湾人也没有马上发现常玉的价值。这批画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仓库里一放就是十几年,日渐破败,无人问津。年,常玉孤身一人在巴黎逝世,作品流落到巴黎的拍卖行和跳蚤市场,论斤拍卖,一捆才几百法郎。
结束:一声叹息
年因煤气中毒,去世于巴黎寓所。死后一个多礼拜才被人发现。他费尽力气,艺术终有大成,人生却已走到了尽头。或许这是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最浪漫,也最伤感的结局。他是早期知名海外画家之一,亦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异数,因为他擅长画画,却是以顽童心理、游戏心情在作画。他画画不讲究书法、画理,而是随性所之、随兴所至,画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绘画对常玉而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发泄。常玉从最熟悉的中国艺术投入另一个崭新的西洋艺术领域,以中国绘画的基础不断地摸索追求,巴黎艺术派别林立,艺术家各领风骚,终于成就常玉简练流畅的特殊绘画风格。
那个时候在巴黎,手中握有常玉的画作最多的是一个犹太画商,叫做商尚·克劳德·希耶戴。台湾人找到他的时候,他劈头就说:“我等你们来找常玉的这些画,已经等了很久了。”
他的意思是,常玉是中国人,他的艺术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而他的价值也终究有一天会被中国人发现。
本文为兰亭书画专业解读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的宗旨是宣传文化,如有图片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