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网友留言:网上的红楼话题,从来不会令人失望,炸得脑瓜子嗡嗡的!
悦华笑哭了,回复说:您直接说“雷人”不就完了!
的确,《红楼梦》门槛不高,互联网接入更易,所以任何人都能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红学”见解。在这些见解中,有些发人深省,有些也能雷得人外焦里嫩。
比如有位高人对《红楼梦》中的佛手做了一番奇异的解释,读过之后,让悦华觉得是那不是佛手,简直是一个地雷,误触后,脑瓜子被炸得现在还嗡嗡响。
板儿与巧姐影视形象第四十一回中,板儿从探春那里拿了个大佛手,正玩着,被巧姐看到,哭闹着要。于是丫环们就用巧姐玩的柚子,换了板儿的佛手。板儿一看柚子又香又圆,也就当球踢着玩去了。
毫无疑问,这里是在伏板儿与巧姐之后的姻缘。脂砚斋也在批文中说:
柚子即今香团(橼)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我们知道,在后四十回中这段“香橼前盟”竟没有变现,巧姐没嫁板儿,却嫁给了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让很多人遗憾不已。
为了进一步证明后四十回巧姐应嫁板儿,那位高人是这样作论的:
巧姐的原型是佛手,“板儿玩了半日佛手”,谐音就是“板啥佛手”;
佛手又名虎儿瓜,瓜,“剖瓜”的意义您自个想去吧。
所以,……。
万没料到成年人的思想可以龌龊到这一地步,不仅毁三观,而且毁童年。
板儿与巧姐那么美好的两小无猜就这样被毁坏殆尽,每当再看这一段地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佛手又叫香橼,伏巧姐的因缘而且解读《红楼梦》不是破解谐音梗,也非处处有谶语。如果“板儿玩了半日佛手”是那种不堪的解释,如果巧姐的原型是佛手,那板儿丢下佛手又去玩柚子,是不是说明板儿“始乱终弃”?
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从这里看到了解析者在知识准备上的不足。
暂且不提“佛手是巧姐的原型”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先看看这个佛手是瓜吗?
在网上稍稍搜索一下,就会发现“佛手”有两种,一种是解析者所说的“佛手瓜”,另一种叫“佛手柑”。而多次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是“佛手柑”。
作为“文玩清供”的佛手佛手柑又称香橼,是一种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的芸香科树木的果实,与柑橘柠檬同类。因它与北方的木瓜一样有异香且保存时间长久,所以在古代常常作为案头清供以赏玩。
探春喜文玩字画,在她的秋爽斋里摆上一盘佛手,的确符合她的性情。
而“佛手瓜”又称“洋瓜”,是一种葫芦科植物,嫩时主要做蔬菜。虽然形状也如佛手,也主要生长于南方,但无论色香味都和佛手瓜大大不同。
首先《红楼梦》中对佛手的描述是“娇黄玲珑”的,这是成熟的佛手柑的本色。贾母还曾有一个“蜡油冻”的佛手,所谓“蜡油冻”,一般指福建寿山石中的冻油石,黄者如同蜜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红楼梦》中佛手的色泽。
更何况,二者的实物一现在也普遍存在,一种金黄色(佛手柑),一种深绿色(佛手瓜),一比较便知。
其二,味道上二者不同。探春将佛手给板儿时,说:“玩罢,吃不得的。”因为佛手柑同橘柚等不同,皮肉相连,很难分离,皮苦而涩,若不削皮,难以下咽,所以做摆设,闻其香可以,但“吃不得”。而佛手瓜是一种菜蔬,嫩时脆而微甜,当然可食。至于香味与留香的持久度,悦华没有接触过,不敢妄说。
当然,从网络资料上看,二者引入中国的时间也有不同。佛手柑作为清玩久在宫庭与士大夫家存在,而佛手瓜是19世纪才从美洲引入。也就是说,曹雪芹完成《红楼梦》年到年,佛手瓜才登陆中国。
佛手瓜写了那么多,主要想表达的是,文本可以有自己阐释,但不能不顾文本、事实胡解乱说,也不能为提新说、抓人眼球而过度阐释。
佛手之所以多次出现在《红楼梦》中,从文学角度来说,是与设置环境、刻画人物、推进情节密切相关的——网上靠谱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详述——切切不可把它黑化成一颗让人别扭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