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小农保育老品种,为何不可替代
TUhjnbcbe - 2021/2/10 13:38:00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自己在跨国农企从事种子的工作,也对他们选种育种的精准性、从种子开始打造产业链的高瞻远瞩表达了钦佩。

那这是否意味着,种子的工作只能由科学家、大企业这样的“专业人士”去做呢?

未必!或者我应该更加斩钉截铁地说:非也!因为种子不仅是简单的生产资料,一个商品,小小的种子里是一个大大的世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遗传特性,也掌握着人类尚未完全理解的自然奥妙。

一个品种也不应该而且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小农和种子、特别是老品种之间的复杂关系,无法被“专业人士”取代。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从种子和农业的历史说起。

1

种子的前世今生

人类的祖先,一度过着采集与狩猎的游牧生活。采野果撸草籽比逮兔子还是相对容易点儿。先人偶尔发现采集的果实掉到地上,又长出了植株和结出类似的种子,惊喜、雀跃、冷静之后受到启发,开始有目的地继续采种播种,于是出现了原始农业。

所以,农业始于人类对种子的认识和使用,没有种子就没有农业!

指望自然进化太慢了,于是人为干预出现了!庄稼动物人工进化驯化一起上。于是作物育种学、相马术等就都出现了。不仅种“稻梁菽麦黍稷”,还养了“马牛羊鸡犬豕”,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新年新气象。

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而这当中,不断有新物种出现,老物种消亡,更迭繁衍,生生不息。

●版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作者:沃渣

2

从种子理解生物多样性

我们现在吃到的作物都是从野生植物演变而来,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变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

就拿原产于我国的大豆来说,古代叫“菽”,英文叫“soy”,一听就是汉译英。

大豆的祖先是蔓生的,常在湿地河边芦苇丛附近趴着,但现在培育的大豆都是直立的,不用攀附谁。然而,“旱收谷、涝收豆”,当代大豆和它祖先一样,还是喜欢水分多的地儿。

●大豆的近缘种“野大豆”,依旧保持了蔓生喜湿的习性,目前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图源:微博

二夏啊二夏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农保育老品种,为何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