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浓情端午,一见粽情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长芦盐*端午进贡
清代,王公大臣、地方大员向皇室进贡是一项较大的开支。盐业当时是国家的“钱袋子”,在各大盐区总揽盐务的盐*,一般都由来自内务府的皇帝亲信担任,长芦盐*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贡品,在清代的进贡单上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长芦盐*的进贡在乾隆朝中后期尤为“隆重”。
清代,长芦盐*的进贡有着各种名目。首先是例贡,也就是在每年年节、端午、皇帝生日的三次进贡。在乾隆年间,长芦盐*每年的例贡变为四次,即年节、端午、皇帝生日、皇太后生日。例贡主要是一些奢侈品,像丝绸、玉器、瓷器、家具等。除了例贡,长芦盐*每年还要进献古玩、雀鸟、花卉、果品、食物等七八次。有些贡品还是固定的,比如每年四月要进呈雀鸟40笼8架、佛手5桶等。
舊時塘沽小媳妇過年得吃粽子
除夕年夜饭的时候,小媳妇们还有两道特别的加餐,那就是栗子和粽子—取“立子”“宗子”的谐音,意喻早生贵子、传宗接代。边吃边聊地磨蹭完年夜饭,祭神、放炮已毕,男人们在外间抽烟打牌,女人们在里屋无拘无束地玩了起来,享受着一年中难得的轻松时刻
甯河县志塘沽(民俗部分)
五月五,“食角黍,饮雄*酒”。角黍,塘沽称“粽子”,用江米,枣(豆沙馅)以芦叶裹之煮熟而成。是日,粽子销售极快,人人都要食之以应时节,糕点店则有“炉粽子”,即做成粽子型的白皮点心,各种馅心均有。
五月“端午”,人家以角黍相馈,儿女佩丹符、花胜。门插艾叶,饮雄*,菖蒲酒,以避瘟疫。是月也,将届芒种,先播秫,夏至后十日,农乃登麦,谓之麦秋。
塘沽记忆恭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塘沽人过端午节的讲究
来源:滨海时报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您知道老塘沽人有什么讲究吗?近日,记者采访了新河庄居民陈秀燕、*圈陈立成等老人,原来在老塘沽的端午节讲究还真不少。
女婿要给丈母娘送蛋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送端阳”,除了一般的包粽子过节外,在塘沽地区还有很少一部分人至今延续着端午节女婿给丈母娘送鸭蛋、松花蛋等,也称给丈母娘送节礼,端午节又被称之为“岳母节”。丈母娘则会在端午节前包好粽子煮给全家人吃。
在老新河庄一带仍有少部分上了年纪的居民延续着端午节女婿送蛋的传统,但很少有人知道“岳母节”了。
端午当天芦苇叶子最香
对在*圈村生活了60多年的陈力成爷爷来说,现在端午节粽子的味道全变了。陈爷爷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人们都不会去买粽子叶而是直接到种菜的田地附近去拔芦苇叶。当时在塘沽地区像邓善沽、新城、河头、*圈一带有大片的芦苇丛,因为紧挨着庄稼地,芦苇叶长得非常宽,叶片还厚实,一片叶子就能包个大粽子。当时居民们会在端午节当天去拔芦苇叶子,“端午节当天的芦苇叶的香味会格外厚重。”
听说过“面粽子”吗?
一到端午节,大家多半能想到用芦苇叶子包好的糯米粽子,但在塘沽地区还有一种面粽子,一直延续至今。
北方地区用白面包上红糖蒸的“糖三角”在塘沽也称“面粽子”。之所以有这个称谓,是因为过去凭票购买粮食的那个年代糯米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到了端午节就有很多人家用发好的面加入红糖,做成粽子的形状,称之为“面粽子”,主要是为了应时应景。现在很多人家仍然会做“糖三角”。
驾校招生
你花了·来阅读
点个再走吧~
塘沽记忆投稿邮箱:
anni
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