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典型山区发展的“嵩山方案”
文章来源:潍坊新闻网
事情的变化就是如此之快。年1月,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刚刚成立时,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貌陈旧,发展滞后。然而仅仅过了三年,这里大道通衢,长街纵横,绿树掩映,区富民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年来,嵩山生态旅游区以建设“旅游名区、生态小镇”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全域旅游战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坚持走保护培育生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之路。“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至今,旅游区广大*员干部“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全力攻坚克难,打赢了景区建设、产业融合、惠民服务“三大战役”,把昔日的“荒山穷山”变成了如今的“金山银山”,实现了山区的脱胎换骨。
贫困山区蝶变,嵩山是这么做的:
以景区建设增“颜值”提“气质”
打赢美丽嵩山“保卫战”
嵩山生态旅游区成立之初,生态优势明显,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自然基础。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既守住青山绿水,又能变成强镇富民的金山银山?为此,旅游区上下树立超前发展理念,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气魄和“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大手笔,打造了“美丽嵩山”。
一
——强化大项目支撑,激活景区基础建设的“强力引擎”。今年以来,旅游区强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的项目包靠机制,强力推进项目落地。总投资76亿元、装机容量万千瓦的潍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进行地质勘探,投资1.2亿元的揽月岛旅游度假区、1亿元的龙潭湖露营公园、1亿元的嵩阳书院、万元的鲁中果品冷储交易市场、1亿元的补天石药谷度假项目、万元的周家山顶高端民宿等6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此外,旅游区还投资2.2亿元,先后实施了破损山体治理、乡村连片治理、万亩蜜桃基地高效节水灌溉等14个生态治理项目,修建环山、环湖道路90多公里,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
——强化镇区旧村改造,实现了景区建设的“腾笼换鸟”。旅游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进镇区旧村改造向集约化、规模化、高档化发展。总投资万元的镇区暖水河村棚户区改造全部完成交房,实现平稳回迁;投资万元建成商业街、镇区文化广场和集贸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投资2亿元的旅游度假公寓、投资万元的暖水河商业街、投资万元的嵩山小学等项目正加快建设;投资万元的镇区“两纵三横”5条道路正加紧施工,镇区的改造提升,彻底改变了嵩山以前破陋落后的面貌。
三
——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景区发展的“一体化”进程。旅游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从村庄规划、产业布局、环卫一体化、村庄“五化”、禁牧禁养和乡风文明等方面进行综合施治。目前,全区31个原建制村完成了大街小巷硬化,硬化道路17.9万平方米,改厕户,美化4万多平方米,绿化5.2万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15处、2.8万平方米,建成县级美丽乡村7个、生态文明村3个。
如今的嵩山,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旅游特色小镇初步建成,旧貌换了新颜。
以产业融合谋“富路”助“增收”
打赢富裕嵩山“攻坚战”
围绕推动全域旅游,嵩山生态旅游区坚持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领域互动、全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高效整合“山水林岭村”等旅游资源,搞好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上半年,全区仅旅游一项收入达到万元。
一
——“旅游+新业态”,引爆全域旅游新热潮。旅游区以文化体验为核心,以露营旅游为载体,宣传推广房车旅游新业态,让游客感受嵩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旅游区开全省之先河,打造了全省首家无门票景区,聚集了大量人气,仅今年上半年游客突破20万人次。围绕打造“露营之乡·户外天堂”品牌,打造了淹子岭高山房车露营基地、龙潭湖露营公园,大力发展引领户外露营新业态,一个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露营小镇”正成为游客向往的胜地。
二
——“旅游+副产品”,吃住行游购娱“一网打尽”。旅游区将淹子岭、北*谷、水杉林等主要旅游景点“串珠成线”,建成环湖路、双龙路等全长多公里的旅游环线、支线;投资多万元,建成停车场、商业街、旅游一条街;组建“嵩山人家”农家乐合作社,深入实施“嵩山人家”农家乐提升工程,全区农家乐已发展到39家,从业人员余人。淹子岭黑小米、崔木佛手瓜、沟河蜜桃等一大批带有嵩山品牌的有机农产品和高山蔬菜,成为游客到嵩山旅游的“必带品”,每年为群众带来多万元的收入。
三
——“旅游+生态”,打造农业生态旅游新亮点。旅游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广有机林果种植。全域蜜桃种植面积4万多亩,佛手瓜、芸豆、西红柿等高山蔬菜发展到2万多亩,30多处生态采摘园形成了“春赏花、夏摘菜、秋采果”的休闲农业观光大格局,每年实现收入3亿多元。目前,嵩山蜜桃、核桃等8个有机食品已经获得国家认证,“嵩源”牌蜜桃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建成国家级水果(桃)标准园1处。
四
——“旅游+文化”,推动文化旅游大融合。“特色是旅游之*,文化是特色之基”,旅游区搭建了“齐鲁嵩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