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向捐赠者致敬上海博物馆再度举办ldq
TUhjnbcbe - 2022/4/13 15:57:00
年9月27日,“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甄选件/组馆藏珍品,以此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发展的所有捐赠者,向每一位兢兢业业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者,向创造、传承、守卫文明的劳动人民与仁人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截至年末,上海博物馆所藏珍贵文物逾14万件,其中3.3万余件来自各界人士捐赠,约占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23.6%,捐赠者包括个人和集体。社会各界的捐赠者,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极大的热情、诚挚的信念,参与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将个人力量汇入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中。本次展出的件/组文物涵盖青铜、陶瓷、书画、竹刻、钱币、雕塑、印章等各个门类,大规模汇聚了众多捐赠者,包括胡厥文、胡叔常年捐赠的马和之《周颂十篇图卷》,暂得楼后人年捐赠的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一对),谭敬年捐赠的陈纯釜,陈植年捐赠的纪昀铭旱烟管,丁燮柔年捐赠的赵之谦“潘祖荫”石章,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年捐赠的齐侯匜和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庞维谨、庞增和、庞增祥年捐赠的《缂丝佛手花鸟图》,孙煜峰年捐赠的项圣谟《看梅图卷》,乐笃周年捐赠的景德镇窑蓝地金银彩桃果纹瓶,唐祖诂、宋景文年捐赠的甲簋,夏弘宁年捐赠的李叔同《行书华严经句轴》,张永珍年捐赠的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以及夏衍年捐赠的纳兰成德《手札卷》等。据介绍,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6日。

西周早期甲簋

尺寸:高29.8、口径22.5厘米

来源:唐祖诂、宋景文年捐赠

说明:年陕西宝鸡斗鸡台出土。簋是盛放饭食的器皿,这件方座簋是周文化的代表器物。颈腹两侧的附耳为兽首鸟身的形式,下接垂珥。颈部、圈足及方座的每一面皆饰有凤鸟纹,凤鸟样式各不相同。颈部和圈足饰长冠分尾鸟纹,方座上沿饰两两对称的垂尾鸟纹,下沿饰对称的长尾鸟纹,两侧饰伫立式的鸷鸟纹。方座台面四角饰牛头纹,腹部饰乳钉雷纹,尖长的乳钉很有特色。文献记载有“凤鸣岐山”,因此周人喜爱凤鸟纹的装饰题材。器内底铸铭文一字“甲”,这是周人以干支生称的一个实例。

春秋早期齐侯匜

尺寸:高24.7、长48.1厘米

来源: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年捐赠

说明:匜是注水器,经常与盘配套使用。龙和水的关系密切,因此盛水的盥洗器通常装饰有龙纹或其他水族动物。齐侯匜的造型和纹饰是西周晚期流行的样式,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匜中最大的一件,体现了主人高贵的身份。腹底铸铭文四行二十二字,铭文大意是齐侯为夫人虢君的长女良女制作这件宝匜,并祈求子孙永宝用之。周代的诸侯国为寻求*治地位和等级制度的保障,通常采取联姻的方式来维护。

战国陈纯釜

尺寸:高39.0、口径23.0厘米

来源:谭敬年捐赠

说明: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古城出土。侈口短颈,口沿厚实,圆肩连腹,向下收敛成平底,腹部两侧设粗大的把手。外壁铸铭文七行三十四字,铭文大意为陈犹莅事之年,处在安陵,命令左关官员师发督造左关所用之釜,并要按照仓廩所用的标准釜进行校量,制器人为陈纯。铭文中严格规定了对量器的管理制度,是卫战国早期齐国关卡统一量制的*令。此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量器之一,是研究战国时代容量的单位和度量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南宋马和之《周颂十篇图卷》

尺寸:纵28.2、横57.7厘米不等

来源:胡厥文、胡叔常年捐赠

说明:马和之,生卒不详,钱塘人,宋高宗绍兴年间登第。善画人物、佛像、山水,其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创中国传统绘画十八描中“蚂蟥描”技法,别开生面。高、孝两朝,深重其画,每书《毛诗》三百篇,令和之图写,颇合上意。此卷马和之所绘《周颂十篇图》卷,采用人物与背景相统一的勾勒手法,略施微染,其人物在形象特征、服饰、装扮上也较为接近。马和之将人物置于周围景物之中,同时兼顾人物笔墨与背景融合,使得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形成了典型的图式风格。

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

尺寸:纵27.8、横.8厘米

来源: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年捐赠

说明:华祖立,生卒不详,元朝人。此《玄门十子图》卷分十一段,分别绘老子及其十个弟子的肖像,依次为老子、关令尹喜、文子、庚桑楚、南荣殊、尹文子、士成绮、崔瞿、柏矩、列子、庄子等十一人。其画法近李公麟,以圆润秀逸的线条勾勒人物,淡雅设色,有清静萧散之感,画中人物形象饱满生动,细节处描绘入微,老子端坐于山石之上,遥隔尘境,似在讲经授道,诸弟子站立沉思,若有所悟,极为传神。

明缂丝佛手花鸟图

尺寸:纵.1、横88.3厘米

来源:庞维谨、庞增和、庞增祥年捐赠

说明:图中一棵硕果累累的佛手树依傍着湖石生长,周围环绕着芍药和百合清丽的花枝,石上蹲立着一只蓝羽喜鹊,正隔空与另一枝头上的喜鹊对鸣,显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暗含吉祥长寿之寓意。技法有平缂、勾缂、长短戗和凤尾戗,绘缂结合,如花瓣色彩过渡、鸟羽的细节和湖石的色彩变化等用缂织完成,而湖石轮廓线、叶片脉络和树干纹理等施笔补足。钤“复堂”白文方印、“鱓印”朱文方印、“吴兴庞氏珍藏”朱文方印、“虚斋审定名迹”朱文方印。

清康熙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

尺寸:高2.9、口径7.1、足径3.7厘米

来源:暂得楼后人年捐赠

说明:这一对苹果绿釉印盒是非常罕见的作品,罕见之处在于其本意是要烧造豇豆红釉,但经窑火煅烧后的呈色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仅在器盖的顶部、盖口沿一周及器下部近足处可见豇豆红釉色,其余大面积呈现的是苹果绿色。也就是说苹果绿釉是豇豆红釉的窑变异色,其呈色清新可人,较普通的豇豆红器物别有一番趣味,尤为惹人喜爱。据清末成书的《陶雅》记载;“瓷之苹果绿最为神妙,官窑只有朱红一种。一变为苹果绿,再变为豇豆红,皆朱红之化身,古无此名称也。苹果绿一盒值千金,余尤屡见之。”可见在清末时期,这种苹果绿呈色的豇豆红器物就价值连城,极为珍贵。器底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为典型的康熙官窑器。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尺寸:高39.5、口径10.0、足径12.3厘米

来源:张永珍年捐赠

说明:侈口,细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底部略外撇,形同橄榄,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制作极为精良。瓶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白净的外壁以粉彩绘桃枝一双,遒劲盘亘,有力地向四周伸张。枝上绘寿桃八只,圆润饱满,色彩过渡自然,极为可爱。枝梢点缀桃花,花蕾含苞。桃叶施绿彩,正反阴阳,一浅一深,节奏鲜明。桃枝之间绘一对飞舞的蝙蝠。这种将蝙蝠与寿桃相结合的装饰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取“福寿双全”之寓意。粉彩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为所用彩料多为西方传入,所以又被称为“洋彩”。其制作工序是在高温烧成后的白瓷上,以珠明料(黑色)和西赤(红色)勾勒出纹饰轮廓,然后在轮廓内以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经过填、洗、扒、点等技法,将颜色依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最后经℃左右的低温焙烧而成。由于砷的乳浊作用,当它与各种彩料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使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给人一种粉润柔和之感。

这件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由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捐赠。年之前该瓶一直在前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奥格登·里德先生的母亲家族的纽约豪宅中,在没有任何的保护情况下,作为台灯使用长达四十年之久。年这件橄榄瓶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图录之中,引起了诸多收藏家的兴趣,其中包括张永珍女士。张永珍女士的父亲是民国时期著名文物鉴藏家张仲英,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鉴藏眼光使她深知这件器物的价值,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最后以万港币拍得这件橄榄瓶,创造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购买此瓶以后,她立刻把它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清乾隆景德镇窑蓝地金银彩桃果纹瓶

尺寸:通高23.4、口径9.4、足径15厘米

来源:乐笃周年捐赠

说明:钮盖高耸,敞口,束颈,器腹扁圆,圈足。古朴端庄的形制在卷曲灵动的夔龙耳衬托下显得尤为凝重雅致。通体施高温蓝釉,在其上用金彩、银彩描绘纹饰,工整华丽,底有青花书写“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这种在一件器皿上同时采用金银彩描绘纹饰的制品较为少见。由于瓶内里与圈足内底均施淡绿釉,故此件作品的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需先在℃以上的高温窑炉中烧成内透明釉外蓝釉器,然后再在器内与圈足内底施淡绿釉,于低温窑炉中二次烧成,再用金银彩绘纹于彩炉中三次烧成。难能可贵的是,此瓶进贡朝廷后即在内务府造办处配得银器座,座底有“大清乾隆癸卯年造”楷书款,乾隆癸卯年即乾隆四十八年()。

清纪昀铭旱烟管

尺寸:长79.0、最宽8、烟锅直径3.2厘米

来源:陈植年捐赠

说明:烟管由烟嘴、管身与烟锅三部分组成,烟嘴为象牙质,细腻光洁。管身以古藤制,遒劲老辣,中部有纪昀铭:“牙首铜锅,赤于常火。可以疗疾,可以作戈。阅微草堂制。”下有“晓岚”印。烟锅为铜质,精铜细作,其上有陈汉弟铭:“昔为纪大斗,今属陈大树。一握之草化,烟云唯汝予,随得少佳趣。陈汉弟铭,许经隶,高源镌。”纪昀嗜吸旱烟,《清稗类钞》云:“河间纪文达公嗜旱烟,斗最大,能容烟叶一两许。”此烟管在民国年间曾作拓片,其上有吴湖帆题:“此古藤烟管,有铭十六言,即文达平日不离手之良伴,此纪大斗所以盛称一时也。流传至今,已逾百载,为杭州陈仲恕君所得”。陈仲恕即陈汉第。

清赵之谦刻“潘祖荫”石章

年代:清同治十年()

尺寸:长2.15、宽2.1、高4.75厘米

来源:丁燮柔年捐赠

说明:是印刻于同治十年,为青田石质,汉印风格,端正大方。作者是晚清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赵之谦。赵之谦,字益甫、撝叔,号悲盦等。浙江绍兴人。胡澍说赵之谦“生有异禀,博学多能”,是位通才式的艺术家,在清代书法史上、绘画史上、文人篆刻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笔墨。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篆刻史上,他承上启下,锐意开拓,将金石元素引入篆刻创作,其“印外求印”的理念被后世诸多印人追捧,进而创出新貌,因此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赵之谦三十五岁游艺于京师,次年与潘祖荫结识。官至工部尚书的潘祖荫,嗜金石,富收藏,坐拥大克大盂等名鼎。两人年纪相仿,又有相同爱好,很快来往频密。他视赵之谦为同道密友,赵之谦亦报以篆刻作品。同治十年是赵氏为潘祖荫刻印最多的一年。这件“潘祖荫”石章就刻成于是年十二月。

清项圣谟《看梅图卷》

尺寸:纵25、横71.8厘米

来源:孙煜峰年捐赠

说明:项圣谟(—),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秀水人(今浙江嘉兴),晚明大藏家项元汴孙。他的山水人物初学文徵明,并取韵元人,花草、松竹、木石尤为精妙,笔墨风格秀隽清雅。董其昌在评论项氏的一套画册时说:“项孔彰此册,乃众美毕臻,树石屋宇,花卉人物,皆与宋人血战,就中山水又兼元人气韵,虽其天骨自合,要亦功力深至,所谓士气作家俱备。项子京有此文孙,不负好古赏鉴百年食报之胜事矣。”此卷是项圣谟在清顺治八年()春,应道开法师之请,特意绘制的。他在署款中说:“辛卯春二月,道开法师有《忍饥看梅花诗》八韵”出以见视予。予因和之,并作此图,奉师一笑,是名清供养也。”

近代李叔同《行书华严经句轴》

年代:年

尺寸:纵44、横24.2厘米

来源:夏弘宁年捐赠

说明:李叔同(—)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是近代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开拓者,在教育、文学、话剧、音乐、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与成就。李叔同与夏丏尊先生可谓同道知己,从一九一二年启,二人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共事七年,自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九一八年夏,李叔同正式在杭州定慧禅寺出家,与夏丏尊先生的助缘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叔同出家之后,诸艺皆逐渐疏远,只有书法始终相伴,成就斐然。他的字从容洒脱,疏密得体,返璞归真,禅意盎然。此件作品为夏丏尊先生之孙夏弘宁先生捐赠。偈语内容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二》,作于年。李叔同署款:“身被忍辱甲,手提智慧剑。《华严经》句。庚辰元旦试笔。丏尊居士渊詧一音。时年六十又一。”

相关图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END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杂志(半月刊)、《收藏快报》(周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石狮日报社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35-/G0。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刊物、国家图书馆永久入藏刊物、国家文化检索系统“CNKI”收录刊物、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雅昌艺术网等业界门户网站重点合作媒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向捐赠者致敬上海博物馆再度举办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