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佛手是一个大叶种灌木型茶树品种,主产于泉州市永春县(北接德化,南临安溪),闽中、闽东、闽北有小量引种。佛手又名叫香椽、雪梨,常被认为具有佛手柑、雪梨等类型的果香。
佛手茶因树势开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得名,佛手茶树品种分为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红芽佛手为佳。佛手茶树冠高大,鲜叶大如掌,呈椭圆形,尖端较钝,主脉弯曲,叶面扭曲不平,叶肉肥厚,质地柔软,叶色*绿油光,叶缘锯齿稀疏。佛手茶叶水浸出物46%,多酚类21%,粗蛋白25%,咖啡碱2.4%,*酮类物质12mg/g,锌57μg/g,据说是乌龙茶中*酮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之一。
资料显示,佛手制作的乌龙茶,色泽砂绿乌润,香高味浓,汤色橙*清澈,叶底*绿明亮。
今年有幸遇到的永春佛手,分别以紫砂壶和盖碗高温冲泡后,风格一致,以紫砂壶冲泡,滋味似乎更纯净一些,可以隐去个人不太喜欢的那种,铁观音中比较多见的“菜味”。两款清香型佛手的品饮感受如下:
A
外形砂绿、*绿油润,显白色茎脉,颗粒紧实,色泽和大小欠均匀;汤色金*明亮欠清澈;香气类似铁观音的兰花香,又有细腻的果香,清幽持久;滋味鲜醇,口感柔润,回甘持久,有细微的喤酸。叶底软嫩,有红边和红点,部分叶缘破损严重,色泽和大小欠匀,有深绿、*绿等颜色,叶质厚薄不一。
B
滋味更偏浓厚,盖香和叶底的果香浓郁,香气类型也更复杂些,茶汤口感多一点收敛性。
此次冲泡的两款清香型佛手,香气中确有一丝微蜜微酸,可以让人联想到雪梨,同喝的人,则认为有佛手柑香气。从这些感受来说,这次所喝佛手,也可谓不负雪梨、香橼之名。
对照资料描述,B款茶可能更符合香高味浓的表述,但从个人体验来说,风格清幽淡雅的A款,因茶汤中有细腻清纯的香气,且口感柔顺,带给味蕾的享受更多一些。
气候
去年下半年到今春,永春多处于干旱状态,造成了春季茶树新捎成熟过快,芽叶持嫩度较差的情况。从查询到的历史天气来看,从去年10月开始,至春茶季结束期间,主要降雨都集中在春茶采制阶段,这对维持茶叶嫩度,提高制茶率和茶叶品质,有一定作用:
年10月
平均高温27℃,平均低温18℃,2个小雨天,1个大雨天
11月
平均高温26℃,平均低温17℃,4个小雨天
12月
平均高温18℃,平均低温11℃,5个小雨天,1个中雨天
年1月
平均高温19℃,平均低温7℃,1个小雨天
2月
平均高温23℃,平均低温12℃,5个小雨天,2个大雨天
3月
平均高温24℃,平均低温15℃,8个小雨天,1个中雨天,1个大雨天
4月,(此次佛手厂家10日开采)
平均高温26℃,平均低温17℃,10个小雨天,1个中雨天,其中只有2个小雨天在10号之前。
5月1-5.11,(5.11日是春茶最后一天)
平均高温29℃,平均低温20℃,3个小雨,3个中雨、
产地
永春地处戴云山南段东侧,县境内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也有部分石灰岩和砂页岩。茶园的土壤,以发育于中亚热带气候区的红壤、*红壤为主,水热条件较为优越。
盛产佛手的永春县,在地图上呈东西向的扁条形,永春县东北角的洋湖镇,则被认为是闽南水仙发源地。永春所产佛手、水仙、铁观音等,自年开始,常在国家、省级评比中得金奖或第一名,永春佛手因此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永春县种植的茶树,分布于全县22个乡镇,绝大部分茶园在山区和半山区。永春的佛手主产于苏坑、玉斗等乡镇海拔米至米高山处。
此次所喝佛手,产于洋湖镇,茶园海拔在米左右,土壤呈灰色、灰*色,砂质,表土下多碎石。这种砂质土壤,虽然矿物质含量较丰富,透气性较好,但保水保肥性差,对于干旱天气下的茶园管理,是不小的挑战。
以下茶园、茶树图片和茶叶,均来自永春县洋湖镇制茶师*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