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海浪敲打着岩石,深蓝色的大海用自有的方式存在地球上,生生不息。
大海物资丰厚,海边人都享有大海带来的馈赠。离生活圈最近的就是浅海区,经过千万年的地理运动和环境改变,有些地方泥沙堆积逐渐就形成了沙滩,而有些地方泥沙质地偏软泥就逐渐形成了滩涂。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海边,而不同的质地也孕育出了不同的生机。
大海也有很多秘密是我们不知道的,在滩涂上也有很多生物是我们没有发现的。
跳跳鱼
在浙江沿海边就生长一种会飞起的鱼,移动速度极快,当地人有叫它为弹涂鱼,也叫跳跳鱼,都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该鱼的跳跃性和灵活性。在滩涂上经常会看见它在跳动,也没有长脚,但是在滩涂上一般人还真不是它的对手。在海边有专业的渔夫抓这种鱼,有些人用专门的鱼钩,下钩回钩速度要快,要不然就被它给跑了。也有一种用一脚蹬一样的小船移动,只能放一只脚,跪在上面,另外一只脚蹬地使其移动。现在用这个工具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了。
待杀的跳跳鱼弹涂鱼,全身花斑黑,皮肤滑溜很难抓住。身长一般十几厘米,当地人一般做法是做汤或者油炸。本身肉质比较细,微甜,煮之前先放血处理内脏,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口感会变苦。小编就爱苦的口感,所以选择直接煮。注意一般弹涂都是吃活的,死的基本不吃。
佛手贝
这是属于甲壳动物,又称龟足、狗爪贝,在小编家乡叫co第一声,恕小编知识浅薄写不出来这个字。看着有些像人手,也有些动物的爪子。长在岩石上,头部比较坚硬,颜色一般是淡*色和绿色,底部相对软一些,但是底部的外壳又偏粗糙,颜色偏棕色和褐色。抓的时候一般会早岩石缝隙中找到,用一把小刀从底部抠出,保持co的完整形态。
料理方式大多数是水煮或者清蒸,比较容易熟。怎么吃它呢?头部比较坚硬下不了嘴,只能从底部咬开,肉包裹在底部的那层粗糙的外皮中。一个co里面还会有些内部的结构,一般不吃这些内部的蔓足,所以真正的肉估计都不够塞牙缝,但是味道极其鲜美。吃co都是下酒的,尝它的鲜味,不是为了吃里面的肉。
牡蛎
海边的牡蛎基本都是野生,个头很小,长在岩石上,很多食用的牡蛎大家见的比较多,也就是生蚝。牡蛎也有养殖的,将水泥柱子插到海里,过一些时间挖出来上面就会长满牡蛎,还有新型的养殖方法,上学的时候做过课题,用车胎养殖牡蛎。
牡蛎营养价值高,生吃沾酱油,熟吃可以煎蛋,喜欢的人觉得味道鲜美,不喜欢的人觉得腥味较重。现在很多滩涂边养殖牡蛎的还是蛮多的,市面上卖的牡蛎比较少,有一部分被做成干货。
海菜
在海边的岩石上季节到了就会布满一层绿色的海草,这叫海菜,很细和龙须一样。捡回来洗净里面的泥沙,海菜中的泥沙需要洗很多次也不一定能洗干净。将他们煮汤加些笋丝,鲜美至极,也可以作为凉拌菜食用。海菜和海带一样富含有碘元素,还能够解毒消肿,作用很大哦!
各种螺
海边最多的就是螺,各种螺,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去赶海,总是在海边的岩石翻一番,鼓捣鼓捣,会发现好多神奇的海物。伴着海风捡一些螺回家,放清水里稍微煮一下,螺都不大,一般水煮开等一会儿就能捞出了,非常简单,因为海水是咸的就不怎么放盐,也不放什么调味料就是最纯粹的海的味道。
自己捡的这里还能看到的螺,主要是:芝麻螺、辣螺、小海螺,就是外壳比较像锥子,上面比较大底下很尖。吃起来有一些些的螺肉特有的香味。辣螺,这里的辣螺就比较小了,吃起来有些微微辣舌头,很多人都把辣螺做成了辣螺酱,味道绝对赞,没有什么辣口的感觉了。小蛏子,实在查不到是什么,有些像蛏子的缩小版,岩石缝中很多,肉质像花蛤的肉质。海螺,这边说的海螺不是平时看到的很大的那种海螺,是很小的,深海螺,比较小个,但是由于是深海区的螺,肉质紧实,海味较重,口感比较佳。
沙蟹
沙蟹顾名思义,在沙子比较多的地方活动,个头比较小。虽然个子不大但是跑步速度可不小,挖个洞,钻个坑,岩石缝里来去自如。小哈啦是看明白了,在海上没有工具的人类是移动速度最慢的,如果不是有工具辅助,估计都抓不到这些动作敏捷的海上霸主。
沙蟹,全是沙在小哈啦家乡具体的螃蟹比较多见的是大眼蟹和沙蟹。大的大眼蟹可以煮熟了直接吃,肉还是很多的。也可以生炒,非常的香。很多海边人觉得这些沙蟹太小,吃起来不方便,就把他们磨成蟹糊或者蟹酱,用来作为别的菜的辅料,而且可以保存的时间长一些。禁渔期没有海鲜的日子里,这些能够保存的海鲜就成了家家户户的主要菜肴。
结语
父辈人说他们小的时候赶海捡来东西很多,有大螃蟹、大皮皮虾、大海螺各种各样的大海鲜,不像我们只剩下了小螃蟹小螺,更怕我们的后代连小螃蟹和小螺都没有了。
现在大海环境破坏,许多生物濒临绝种,海边的环境也被工业化污染,所以大人们都告诫我们不要随便吃海边的螺和牡蛎。
海水不再那么蓝,海边的生物也不再那么活跃,是我们没有好好的保护我们的故乡。
滩涂被网高高的围起来做养殖基地,走到海边看不到大海,是我们让海边的乐园变得荒凉。
是时候还大海一个干净的家。还我们的未来一个充满生机的故乡。